【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打场
乡村记忆——打场
文/游传化
打场也叫轧场或打麦,是午收季节给小麦脱粒的重要环节。过去,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收割小麦,为了便于运输,都要把割好的麦杆捆成捆,俗称“麦个子”。
“麦个子”运到场上,先要用铡刀铡去“麦个子”的后部麦秆,这样就减少了打场麦秸的数量。铡过的麦穗用木杈薄厚均匀地摊在场上晾晒。晾晒好后,就可以轧场了。轧场一般都选在中午或午后,因为这时候太阳最“毒”。趁麦秸晒干,套上牲口拉着石磙和耢石,俗称“领磙人”的庄稼汉牵着牲口的纲绳,肩上挂着皮鞭或手执柳条,吆喝起悠扬粗犷的号子,一圈一圈地均匀地碾压,这时石磙和磙框会摩擦出“唧唧——”的声响,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倘若几犋牲口同时打场,吆喝的号子声音洪亮,此起彼伏,场面甚是壮观。(若遇天气陡变,突发暴雨,场上便紧张起来,大家会不分老少,齐心合力地“抢场”。)
打场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件技术活,要”一磙一磙“撵着轧,从中间向周边旋着轧,做到不留死角,也不能拥草打堆。
碾压一遍俗称"一套场”(一翻一正),也被称为“头穰”。接着就要翻场了。翻场是把轧过的麦草,用木杈沿着一边统一往一个方向翻过去,一定要翻透,翻到底。全部翻好后(有时牲口不歇也可以边打边翻),再用扫帚沿着场周围圆边。接着继续碾压和翻场,就这样一般需要“两套”才能把麦穗上的麦粒碾压干净。然后要起场了。起场是用木杈和繺耙将碾压过的麦草中的麦粒抖挑干净,清理在一旁。再用木锨和推耙将场上的麦糠和麦粒混合物集中堆聚到一起,等着扬场了。
扬场一般都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庄稼把式”来完成。俗话说: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场的一大片。扬场不但要把握好风向、风速,还要掌握好木锨的角度。扬场的“老把式”大都是“迎风”扬,木锨在空中抛出一条“弧线”,靠抛力、巧劲、风力和惯性,麦粒在空中就会与混在一起的尘土和麦糠等杂质自然分离,尘糠随风飘离远处,麦粒则落在旁边的“打落人”跟前。打落人手执扫帚轻轻扫去落在麦粒上的干瘪麦余等杂物,这样干净的小麦就可以晾晒入仓了。
记得我小时候生产队里打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围在场上。从铡麦、摊场、轧场、翻场、起场、扬场,一直到最后的耮场垛垛都在一起,说说笑笑,一派热闹喜庆的收获景象。
午收是社员最开心的季节,因为打完场后大家都可以分些小麦回家,做最喜欢吃的“白面馍”了。那种快乐的滋味是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体会到的。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普及,打场这种农活早已被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所代替,人们也从繁重的手工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那种辛苦却快乐的农耕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