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丨苏巧儿
和同事约定好去外省的一处少数民族村寨,看那里的家庭打击音乐表演,听说家家都办有文化舞台自娱自乐,确实很吸引人。
那天,带上女儿,和同事一道,早早的坐上长途客车奔向目的地。车入外省界,入眼的全是养眼的绿色,翠绿的山腰间,一排排的红砖蓝瓦点缀其间,疑似入了仙境。
村寨街道上人来人往,卖小吃的、卖民族服饰的、卖民族工艺品的,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告诉你他们在这里生活的自由自在。
游兴正浓,同事接到家中电话,他家中有急事,要赶回家。看女儿正在兴头上,决定同事先自行回家。
带女儿走走停停,遇有美景,一定要拿手机把彼时的精彩画面留下。
在一处空白场地间,几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翩翩的舞姿,不时引来围观游客的阵阵喝彩,好舞的女儿,忍不住跟随优美的舞姿舞动起来,一位看上去20岁不到的小姑娘,拉着女儿舞进了她们的队伍,看着女儿开心的笑脸,感觉这就是收获。
继续前行,在一处用铁网格搭建的简单服饰陈列台前,别致的民族服饰、亮眼的坠饰,吸引了女儿的目光。“真漂亮,”当我和摊点女老板目光触碰到一起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自觉喊出,“你是?让我想想……”“不用想了,你是李青松,我们是初中同学!”快言快语的女老板在一身亮丽的民族服饰映衬下,漂亮的丹凤眼显得更是灵秀。“阿姨,你真漂亮!”“谢谢小美女,挑一套,有你合身的,阿姨送给你!”趁她们说话的空当,我赶紧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初中同学的影像一个个走入脑海,遗憾的是没有眼前漂亮的少数民族同学半丝印象。
“老同学,去我家吧,保证让你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家庭打击音乐,你们应该是为了家庭打击音乐才来这里的。”美女同学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忙不迭地回应:“好!好!好!”女同学立即收拾摊位,给我们做起向导。
她的家紧邻寨中街道,也是典型的红房蓝瓦,家门口是一个约摸90平方米的类似于中原农村晾晒粮食的平平的场地,场地中间上方用长长的木杆吊着一个大大的舞台灯。
她家中人员很多,20口左右。“我们一大家子都在一起住,没有分开单过,大家感觉这样才更有家的温暖。”“哦,你们弟兄姐妹几个?”“兄弟姐妹6个。”我和女儿的到来,看得出同学家里人很开心,忙着倒水、拿水果,一个好客的民族!
“老同学,你的名字我真想不起来了,还有我印象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同学。”终于向同学说出了心中的疑问,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美女同学哈哈一笑:“就知道你一直在疑惑,我是标标准准的汉族,和老公是在广州打工时认识的,结婚前来过这里几次后,感受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更喜欢上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就跟着老公来到了这里,成了半个少数民族。我是苏巧儿,老家在你村的东南方向苏村,我们初中一、二、三年级都在一班。”
随着老同学的话,再次回忆,圆脸、大眼睛、整齐的刘海、喜欢蹦蹦跳跳的苏巧儿走入脑海,岁月的利刃好像对她不起作用,依然是青春热情、活泼靓丽,配上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任谁也不会把她和学生时代的苏巧儿联系起来。
丰盛的民族晚宴摆了上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民风,不止藏蒙独有,在这里,不知不觉的感觉此刻的自己也有了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感触,更以为自己也有了“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的唐伯虎的神韵。
自酿的“包谷烧”,度数不高,但是仍是让我有了“飘飘然”。
晚餐后,夕阳隐入天际,门前平台内的舞台灯不失时机的旋了起来,流光溢彩。苏巧儿一家各就各位,有好多乐器都是第一次见,叫不上名字。不少夜宿山寨的游客,也是禁不住诱惑,把这里围成了一个圆,一曲((欢迎你来到到这里))饱含浓浓盛情、热烈奔放的民俗情的劲舞,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看着幸福开心载歌载舞的苏巧儿,我不自觉祈祷:“民族团结、幸福安好,愿所有人一直幸福下去!”
作 者 简 介
李青松,男,1972年出生,河南平顶山市神马股份帘子布公司工人,爱文字,爱摄影,偶有作品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