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赛丨一碗鸡汤
十月十四日,是父亲六十岁寿辰,姊妹三个想着给他隆重地庆祝一番。父亲一辈子节俭惯了,听到要给他办隆重的寿席,立即表示坚决反对,我们也不好强迫,只好算了。
母亲故去后,父亲一个人住在距我二十公里外的乡下,出来进去形单影只,院里屋里总是冷冷清清的。我们姐妹只有周末才回家看望他,他总是说:“你们工作忙,孩子又小,我挺好的,不用惦记我。”但我能听得出他其实是怕给我们带来牵绊,怕影响我们高飞,其实每个冷清的夜晚、每个举家团圆的时刻,他是多么的孤单,多想我们能经常守在他身边啊!
尽管父亲经常说什么都不缺,但是,每年的寿辰给他准备礼物已经成了我们姊妹的一种习惯。眼看入冬了,乡下相对更冷一些,给父亲准备些过冬的衣物刻不容缓。妹妹给父亲买了棉袄、布鞋,我给父亲买了厚实的棉裤,但我想比起名牌服饰和丰盛的宴席,也许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聊一些看似拉家常的闲话更是父亲所期待的。记得有一篇文章中曾说过,父母和子女的相处中,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即送一碗热汤到父母身边,汤不会凉的距离。于是,我决定亲手做一碗热腾腾的鸡汤送给父亲尝尝。
选一只现宰的散养柴鸡,加适量清水,佐以适量葱段、姜片、人参、红枣、枸杞、盐,用慢火细炖,两小时后一层细小的金黄的油花儿漂浮在汤上,汤鲜肉烂,再撒上一些翠绿的葱花、香菜,一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鸡汤新鲜出炉了。把鸡汤盛在保温盒内,带着爱人和孩子,带着对父亲的想念和祝福,开着汽车一路欢歌向父亲的住处驶去。
车刚停稳,父亲就闻声走了出来,满面笑容的迎接我们这一大帮人。刚才还冷冷清清的院子,如同飞来了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一下变得十分热闹。父亲从柜子里、冰箱里拿出他珍藏了好久的糖果、点心,不停地往我们的手里塞着。父亲两只粗糙、略显干枯的大手把两个外孙紧紧的揽在怀里,看看这个的小脸,摸摸那个的脑袋,如获稀世珍宝,似乎生怕一不小心被别人抢了去。
盛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鸡汤递到父亲手里,他却习惯性的先把肉挑给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很少吃肉,偶尔吃顿肉像过年。“筛筛落落,杀小鸡,烙油馍”的日子是我们小孩子最熟悉的民谣,也是最盼望的生活。每次改善生活,父亲和母亲总是说自己不喜欢吃肉,把好的肉都挑给我们姊妹三个,自己却只喝些汤水。在我的催促下父亲喝一口汤,十分满足的连声说着“好喝!好喝!女儿还真是我的小棉袄啊!我享上女儿的福了!”看着父亲那幸福的模样,就如同当年他看着我们快乐地狼吞虎咽,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
一阵微信视频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把电话递给父亲,调皮地说“今天父亲六十大寿,新疆战士特发来贺电”。手机画面出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军人,一声声来自千里之外的问候和祝福,如同一缕春风拂过父亲的心田,暖暖的、柔柔的,父亲看着视频中他的宝贝儿子,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我们常说等有钱了好好孝敬他们,可是究竟挣多少才算是有钱呢?我们常常说自己忙,其实是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游戏和不必要的应酬中。我们想给的未必是父母最想要的,其实父母想要的不是名车豪宅,不是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不是孩子们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而是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他们最需要的不过是简单的陪伴,而这些却是我们常常忽略和漠视的。
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别久久的期盼变成失望的叹息,别让空巢的孤独和无奈刺痛父母的饱经沧桑的心,让陪伴和问候化作一碗温润的心灵鸡汤,滋养和抚慰一颗颗翘首盼儿归的孤寂灵魂。
作 者 简 介
周小赛,女,1981年生,平顶山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自幼爱好文学,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偶有作品发表于《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光源》、《紫云山》、《文学百花园》、《香落尘外》等媒体,希望能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