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丨怀念父亲
1983年的清明节,我们根据父亲生前眷恋故土的一片情怀,将父亲的骨灰安葬故乡。记得当年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无暇顾及其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我们当时的心境。一路上,我们居住的八百里秦川已是“麦苗青来菜花黄”,柳绿花红了,可是一过铜川,离家乡越近,就越是“春日迟迟”,连绵的黄土高坡上满目萧条,只有星星点点的绿,荒凉的景色让我们更增添了几分凄惶之情。
父亲1908年的农历十月初八出生于陕西省子長县楼沟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少年丧母,生活倍受困苦,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受尽了磨难。青年时期投身于革命,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父亲从陕北革命老区到了青海西宁,从西宁到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从果洛藏族自治州到天津市,又从天津市回到陕西省。父亲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可是艰苦的生活严重地损伤了他的身体,1975年10月父亲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有两件事情使我终身难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全家人随父亲工作到了青海省西宁市。那时,为了开发牧区工作,一批批的干部被派往西藏,父亲被派到了果洛藏族自治州去工作。父亲一行有十几个人,由他带队,当年他四十多岁,其他成员都是从南京调来的年轻干部。可是,就在父亲他们整装待发的那天早晨,母亲胃疼得直不起腰来,她双手捂着心口,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怎么办?是走,还是不走?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摆在了父亲的面前。如果走,眼看着我的母亲病得厉害;如果不走,去果洛的事就要耽搁下来了。父亲知道这支队伍今天能出发,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组织上作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和必要的准备才成行的。这一耽搁工作就要受到一定影响了。父亲焦急地思忖后,对我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大哥说:“我还是得走。我去找人来帮你把你妈送到医院去,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父亲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上路的?
父亲单位的车很快就来了,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胃已经穿孔了,要立即动手术。大哥听了急得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他得在病危书上和手术单上签字。弟妹们年幼无知,他无人可商量。当时,他是多么希望父亲能在跟前啊。胃切除手术在当时是大手术,医院的经验不足。医生说手术做好了,以后将养好些最多能活5年时间,否则,就很难说了。好在,手术做得很好,母亲度过了生死关。可是,病榻上的母亲知道父亲在她病危时走了以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做过手术的母亲需要亲人的照顾,年幼的子女们也需要父母的照管。所以,母亲抱怨过父亲,但是又不得不替父亲的安危担心。当时西宁到果洛的公路很简易,而且不能完全通车。父亲他们去果洛只能坐一段汽车,剩下的大部分的路全靠骑马了。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最好的物资装备就是毛皮大衣、毛皮手套、毛皮袜子、还有皮靴子和一块油布、一条狗皮褥子了。吃的主要是自带的酥油茶和炒面,高级一点的食品也就是饼干了。路上,他们得搭帐篷住宿在雪原上,途中有人被冻掉脚趾和耳朵的事常有发生。他们除了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高原反应外,更重要的是,还得防备敌视汉人的叛乱分子或是受坏人蒙蔽的藏民放冷枪……
另一件事是,1963年,我们全家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了宝鸡市。在“文革”中,父亲在承受着政治上的挫折和打击,经受着生活上极端清苦的境况下还牵挂着“咱们村的小学现在不知怎么样了”,他想以“教育为本”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无法办到。可是,他还是不顾自己重病在身,从新华书店买了几十本毛主席著作等书籍寄给了村党支部。家乡人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块土地上吃苦受罪的日子,永远是他老人家心灵深处的隐痛。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愿永远深埋在父亲的心里。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每当想起,都使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怀念。在此,我们可以告慰老人家的是,您的子孙实现了您的心愿。
1999年,我们收到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于资助家乡教育的倡议书,得知村小学因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桌凳不齐,有33名适龄儿童被拒之门外的消息后,几年来,我们尽自己所能,资助和支持了家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更换了学校的桌椅板凳、柜子、黑板等教学设施,多次给学生们买了学习用品和图书,修缮了村学校的校舍,给学校打了井,而且对贫困学生还进行了一些资助。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卓有成效,家乡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国家也实行了普及9年义务教育工作,农村小孩上学不再是问题了。父亲在天有灵知道这些消息您老人家一定会感到很欣慰的吧!
自此,我们每年清明回去,都想着为乡亲们办点事。十几年了,学校打井、修校舍、买图书和学习用具;村里修桥、修坝、植树、添置过事用的家具等,乡亲想办的事情我们都帮着办了;此外,连续几年给全村家家户户送上一份米面油;请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吃“八碗”;村里有近二十年没有唱过戏了,我们请了专业的文艺团体到村里来演出。有一年清明的晚上,美丽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红黄蓝绿紫,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与星空交相辉映。这在偏僻的山沟,有的人只是在电视上见过,人老几辈,真的礼花还是头一次看见。乡亲们欢喜地笑了,说城里有的,咱乡下也有了。
乡亲们说:“你们回来,家乡就热闹了,比过年还要红火呢!”质朴真诚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张扬。
当我们要离开村子时,乡亲们这家拿来几十个鸡蛋,那家送来几斤小米或是豆子,早早就等在了路口。乡亲们的情意不仅让我们深受感动,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乡音、乡情、乡景让我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同去的朋友说:“现在象你们家这样,能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的可真是不多见了。”家和的韵味让他们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三十三年来,墓地草木繁茂,大树参天,一派祥和景象。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认真严肃地对待身后之事,虔诚真挚地追祭祖先,社会的道德风尚自然归于淳厚。
在这十几年中,故乡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中,《父老乡亲》那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源于这个道理。同时,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些也就是对父母亲最好的纪念和安慰!
作 者 简 介
李建平,女,笔名“木子本末”。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省杂文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全国一些报刊上发表过散文、杂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并获得过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