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一座唐朝古刹,两段动人传奇
百多年前,重庆南岸的大片滩涂坡地被洋人租去,兴建码头,货栈,洋行,别墅。他们走后,那些码头,货栈,洋行,别墅好些至今仍然屹立,散发历史余韵。
法国水师兵营、美国使馆酒吧、卜内门洋行,立德乐洋行.....都是些拱门券窗、回廊环绕的洋派建筑。
与朝天门码头隔江相望的那栋西式楼宇。算是整个南滨路西洋建筑群中最为巍峨的一栋,楼高四层,青砖砌筑,券窗回廊。近前再看,却是处僧尼香客云集,佛号梵音的佛门净土——慈云寺。
慈云寺以中国首座僧尼合庙闻名于世,同时其中西结合的寺院建筑风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堪称独树一帜。
其背倚涂山,面临长江,整座寺院依山势而筑, 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
寺院的山门实为西式大楼与中国式牌楼的结合,青砖券窗作底,上辟出一道雕镂绘彩的山门来,楣嵌一碎瓷拼花的石额“慈云寺”。
门右卧一青狮,面朝大江,作怒吼状。据说青狮原为宋代遗物,乃可降服一切魔鬼的“如来正声”,同时也是民间传说中锁江镇流的神兽。
慈云寺除了风格独树一帜,还有很多故事,其中,这两个人的故事,就和慈云寺有关系。
客轮领江——免船费,赠斋饭
慈云寺位于嘉陵、长江二水交汇处,处于上下水的交通枢纽。早在旧时,往来的客船抵达重庆,多停靠南岸玄坛庙一带。那些朝圣的香客僧尼无论上行至乐山,峨眉拜佛,还是下行去九华、普陀朝圣,都得经由重庆玄坛庙搭乘轮船。
在营运的客轮中有位叫向兴发的领江(江河中的领航员)笃信佛教,皈依了慈云寺的云岩法师。他曾发愿道,凡搭乘他所领航的福元,福通两轮前去朝山礼佛的香客居士,一律免收船费,并供给斋饭。
慈云寺斋饭
一时间,慈云寺僧尼云集,香客络绎不绝。为了更好的接纳来自四方的弟子和信众,云岩法师募资扩建寺庙。他重建慈云寺的宏愿得到了刘湘,潘文华,潘昌猷,陈丽生等重庆军政、金融各界要人的大力资助,使之顺利进行。
清定法师——卸战甲,批袈裟
慈云寺的清定法师,俗名郑全山。他的祖父祖母是乡里有名的善人,喜好佛法,父母则是虔诚的佛教居士,父亲崇信仁医救世,遇到贫穷的乡邻看病,都不会收取药费。除了教幼子要礼佛向善,父亲常还告诫他要发奋图强,保全祖国大好河山——这也郑全山名字的由来。
清定法师像 图片来源慈云老街
1921年7月,他考上了广州大学哲学系,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在之后,他因品学俱优,得以留在大学任教。任教时期,也是国内大革命的高潮期,郑全山满含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入身军伍,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就读,后又考入南京国民党政训研究班。
图片来源慈云老街
1928年,他在南京任职时,听说太虚法师(原中国佛学会主席)在南京讲《心经》和《佛陀学纲》,便前去听经。那之后,颇感收获的郑全山,就在心里种下了佛缘的种子。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失守,在部队迁徙路上,郑全山遇到了日本法西斯的追捕,在生死攸关之际,他突然看见密荫深处有“观音寺”三个字,于是走了进去。一位烧火做饭的老僧人得知了郑全山的来意,当下立断,给他披上了僧众所穿的黄色袈裟,烧掉了他的军装。在众僧保护下,他得以逃过一劫,也因此情此景,他诞生了向佛之心。
图片来源慈云老街
1940年,郑全山的父亲去世了,在父亲临走的那一晚,他梦见父亲劝导他皈依佛法,遁入空门,1941年5月,郑全山到慈云寺“澄一法师”门下出家,法号,“清定”。
图片来源慈云老街
那时候,他是国民党的达官显要,又受蒋介石赏识,但清定法师不为所动,从将军到沙弥,清定法师苦学佛法,传扬佛理,还开馆行医,普世救人。
1999年,清定法师圆寂,从戎马铁骑到青灯古佛,他拥有的是向善的心,从高官政要到寺庙僧人,清定法师甘于清苦,豁达度世。
图片来源慈云老街
南岸起风景,风景是青山绿水,也是南岸的故事人文。正因为这些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也要成全大义,坚守信念的人的出现,我们的城市才得以越发美丽。否则,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南岸这片故土上,成全了这么多或浪漫,或豪迈,或感人的江湖儿女,仁人志士,也成就了故土传奇。
来源:佛像古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