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物大墩地——长河拾萃(五十五)
县级文物大墩地
——长河拾萃(五十五)
最普通的事物往往有很不平凡的一面,大墩地能成为县级文物,诠释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大墩地,一个圆圆的土墩,周长大约有一里来地,高度应该有十几米。从我记事时起就默默地驻守在村边,和村庄隔河相望,共同沐浴岁月的风雨,看日出月栖,河水涨落,一路走来。
大墩地给我最深的记忆,是上面种满了梨树。青梨,最普通的那种,皮厚核大,青时酸得让人流口水,成熟后酸里透着些甜味。但就是这些果实,亦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记得少时偷梨被抓,站在路边,手中的搪瓷缸里躺着几枚青梨,低着头,被小叔训斥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梨树被分配到各家各户,我家分了三棵,栽树在后院,有一棵几年前才枯死。这些零零落落分散在村里的梨树,依然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挑逗着我们的馋嘴和肠胃。
梨树移走后,大墩地变成一个大光头,圆溜溜地矗在那儿。人们好像不忍心它被风吹日晒雨淋,在各家划分的地块里,种上各种作物,让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为什么在这儿突兀出一个大土墩?它曾经有什么作用?我们在探讨时,有人说它是烽火台,因为河的上游也有这样一座土墩。我觉得不太像,因为烽火台应该建在高处,那样飘起的狼烟才能让人们及时发现。有人说它是古墓,我觉得更不可能,谁愿意让自己先人躺在低洼的地方,或许小河一涨水,他们就躺在冰冷的泥水中,何况不远处就是小郢呢,那儿长眠的先人很多。
大墩地脚下有大五斗、大九斗、大一担等几个大田,在丘陵地带,这么大的田不多见。与之隔田相望的是一块更为宽阔的地面,大集体时是队里的打谷场,那里盖着一排牛棚,堆着很多草堆。它的土质和周围田里也不一样,黄色的沙土,种花生收花生方便。一场雨后,出太阳晒上两天,可以拔花生,拔起来,抖一抖,泥砂俱下,不必劳神费力一棵棵去挖,再一颗颗掏出遗留土里的落花生。
我们在地里耕种时,偶尔也会翻到陶器的碎片。我推测,大墩地和墩堰里的小墩曾经都是土窑,为周屯寺烧制砖瓦和陶器。只不过,我的推测只有等待有朝一日的考古发掘才能验证了。
来来往往的工人,热火朝天的场景,窑里通红的火苗,早已泯然不见。土窑亦被岁月的风雨侵蚀成一座土墩,它留给我们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时时荡漾在心间。
2021年8月22日。
作者:大漠枭雄
◆大漠枭雄:周屯寺遗址——长河拾萃(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