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体质 | 黄煌教授《关于体质的思考》原创: 黄煌
原创: 黄煌
编者按:一讲到体质,大概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说自己属于寒性体质,比如比较怕冷的人;或说自己属热性体质,比如容易上火的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或说是气虚的、血虚的、阴虚的、气郁的、瘀血的、痰湿的......
黄师的体质观,以药人、方人体质为基础,对医师临床诊治思维起着直接、客观的引导作用。比如一提及桂枝体质,我们不禁会联想到肤白、肤薄,体型偏瘦,发质柔软不甚浓黑,舌淡或暗淡,声音温柔,易心悸心慌、腹痛冷汗等的人;比如一提半夏体质,脑海里就会有一位大眼睛,眼神明亮、流动,体型多偏肉感的人,其人情绪起伏大,感情丰富,易喜易怒,性格有些多疑,易咽部不适、痰多、易头晕恶心、或晕车晕船、或厌腥恶膻;提起柴胡体质,就会想到皮肤暗黄、体型瘦长,肌肉坚紧,脸部轮廓分明,有棱有角,易生闷气,性格敏感,易患有气郁、气滞症,易胸胁不适、腹胀嗳气等。有的人方证表现典型,就会出现方人,比如四逆散人、黄芪桂枝五物汤人、炙甘草汤人等等。对应的药人或方人,使用该类中药或药方就能有效缓解、解除他/她的不适。
当然,一个人的体质,不一定只属于某一种,很多时候是混合的,这就更需要医师的辨识功夫了。
有兴趣对体质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本畅销全球的中医书籍--黄师的《中医十大类方》,一起来了解一下您和您的亲朋好友,是什么体质?
——我们为何要强调体质?因为在临床上找不到一种脱离具体人体的疾病。同一种病,在每个不同的人身上,都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教科书上,疾病病因预后,病程的初中末传变,可以说得很清楚,但是一到临床,一接触具体的病人,复杂性马上凸显。常规的、一般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变得模糊而且遥远。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说谈问题,一具体,就深入。结合具体的病人讲疾病,就是深入。
——经方医学有一种独具魅力的能力,就是处理复杂的病情。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其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原则。看到什么,就处理什么,注重当下。不过,这个证,不是症状。对症状下方,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是证用是方,是针对疾病与体质状态用方,而方证就是掌握使用本方的证据,也可以理解为条件、目标、抓手、诀窍等。其中经验性极强,可操作性极强。
——我们说的体质或体质状态,其实就是个体差异。抓住个体差异,就能让教科书上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抓体质,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发,就是人体的个体反应方式,感受何种病因,古人是无法弄清的,有时也没有必要弄清,但古人可以根据这个人“发”病的状态或特征来确定其治疗方案,或下,或汗,或和,或温,或清,……。方法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但基本的配方就是那些。犹如儿时玩的万花筒,三块玻璃,放一些彩色玻璃碎片,稍微一转,花样遂变。
——病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临床情况多变而难以预测。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一;同一方法,对此人此病有效,对彼人此病却无效;同一方法,对此人此时此病有效,对此人彼时此病又无效。临床医学上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医生这一职业充满着挑战。面对疑难病症,或纠结难解,反复踌躇;或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一般来说,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本文首发于201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