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其一生写聊斋

历史故事新编-53


穷其一生写聊斋

/墨吟 夏天

公元1640年6月5日夜,山东淄博洪山镇蒲家庄蒲盘时的第三个儿子诞生。据蒲盘时说,是夜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妻子内室,和尚裸露的前胸贴着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盘时惊醒后,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他跑到产房,抱过孩子一看,惊奇地发现新生儿前胸有一块青痣,大小与梦中和尚前胸贴的膏药完全吻合。

这个带着几分传奇色彩的孩子,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时,家道虽已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算得上小康人家。因此他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可以安心读书。

结婚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的两个嫂子都是泼妇,闹腾得全家不得安生,家庭矛盾日益激化,三兄弟不得已分家。

分家的结果,蒲松龄得到农场三间老屋和二十亩薄田,还有二百四十斤粮食,仅够一家五口吃三个月。老屋破败得连门也没有,薄田每年收成无几。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只得带上家眷离开家乡到济南居留,为人家做家庭教师,年薪仅八两银子。教书教了四十五年,家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真可谓“家徒四壁妇愁贫”。

有一次开饭,妻子煮了一锅粥,大儿子抢先把勺子拿在手里,舀锅底下最稠的粥放进自己碗里。二儿子见状,与哥哥抢夺勺子,把手烫伤了。小女儿含着眼泪,眼巴巴看着两个哥哥争抢。蒲松龄心都要碎了,他写了一篇《祭穷神文》:

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

为了摆脱穷神,蒲松龄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考追求功名。19岁那年,蒲松龄参加县府乡试,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这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每隔三年便去参加科考,结果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一直考到72岁,才勉强得了个候补贡生,再也没有力气赶考了。

蒲松龄自嘲道:“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原本就不该享有世间的荣华富贵啊!”

好在蒲松龄没有被贫困和考场失意所击倒,他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边教书,一边阅读六朝小说和唐宋传奇,将其中有趣的章节记录下来。他还在家门口摆了个茶摊,既可聊补家用,又能与茶客闲聊,听他们讲各地的奇闻轶事。

蒲松龄就用这些听来的故事和自己所作的读书笔记为素材,每天晚上坐在书斋里,望着朦胧的月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狐狸叫声,发挥奇特的想象,如梦如幻般奋笔疾书,直写得“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于是,一个个花妖狐媚的传奇故事就从笔端流淌出来。

比如蒲松龄曾记录《纸月》、《取月》、《留月》三个小故事,说第一个人能剪个纸月亮照明,第二个人能把月亮取下来放怀里,第三个人能将月亮留在篮子里。原文很简单,只有一百多字,蒲松龄拿来进行再创作,写出了名篇《崂山道士》。

蒲松龄呕心沥血数十年,共写了四百九十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结集定名为《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即记述,“异”即怪异也。

公元1715年2月25日,蒲松龄因病去世,终年76岁。

夏天墨吟论古今

夏天:“穷其一生”用在蒲松龄身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终生受穷,度日维艰;二是他人穷志不穷,用毕生精力创作《聊斋志异》。其中《崂山道士》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成木偶剧,轰动一时。

墨吟:自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文人的思想逐渐被考试内容所禁锢,满脑门的四书五经,神狐鬼怪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东西,登不得大雅之堂。所幸蒲松龄不曾中举入仕,否则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少一抹灵动的色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