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定义是什么?

版本:English在Twitter上关注:@cd_planner

这张越南首都河内的航拍图清晰地呈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密度逐步递减的地区,使得人们很难划定城市边界。.本文读者很可能听说过如下统计表述:目前,全世界逾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自2008年城市化成为研究议题以来,这句话一直是许多以该议题为主题的报告和讲义资料的开场白。“城市”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与人居地相关的术语意思含混不清且不断变化。被一个人描述成小“城市”的地方,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一个“镇”或“村”;一个人所认为的“特大城市”,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一个城市群。同样,我们通常可以分辨某市内的地区与市外地区,但两类地区之间往往还存在人口密度居中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使得人们很难划定明确的城市边界。官方划定的行政边界可能具有历史或政治含义,但很少与城市的自然或经济因素相吻合。究竟何谓城市?答案取决于您请教的对象关于“城市”或“城市”人口,国际上并没有标准定义。各国都有各自的定义并据此收集数据。全世界半数人口为城市人口这一统计结果是通过简单累加依据这些不具可比性且有时相互矛盾的定义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的。联合国人口司编制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清单汇总了232个国家在人口普查过程中采用的“城市”人口定义。各国在决定是否把某地定义为“城市”时所采用的标准或指标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类型、自然特征、基础设施水平等等。一些国家干脆就按照地名排列城市。每种定义都可能契合其国情,但在比较各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各定义之间的差异会引发一个问题。Uchida和Neilson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指出,“这方面类似于全球贫困程度评估和各国贫困程度比较……明确一个统一的定义,诸如评估各国贫困程度过程中采用的日均生活费1美元或2美元指标,才有可能进行分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城市”找出一个类似于日均美元值的基准指标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一些国家如何采用具体阈值来界定 城市以及怎样才能把这些阈值经调整后应用于全球。用人口和密度阈值界定“城市”全世界101个国家或仅采用最小人口阈值,或采用该阈值和其它标准,把人居地界定为“城市”。如下图所示,使用频率最高的阈值为2000居民(23国使用)和5000居民(21国使用)。两个阈值的平均值低于5000。(您可能惊叹这些数字太小了,因一座较大的办公楼就可以轻易容纳2000人这一最经常使用的最小人口数。)只有9个国家采用最小人口密度阈值,其中只有德国将其用作界定“城市”的唯一标准。所采用的最小人口密度为150人/平方公里(德国),最大为1500人/平方公里(中国和塞舌尔)。人口密度阈值并未考虑计算该数值的平均值过程中所依据的城市面积的差异。该差异源自行政单元的大小。即便在同一国国内,两个相同的人居地也可能受到不同对待,具体取决于其是属于大的行政单元,还是小的行政单元。以往为确定全球统一的“城市”定义所做的尝试一些机构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已尝试为“城市”拟定一个标准定义:《世界发展报告2009》中采用的定义方法:此类尝试之一是由Chomitz等人提出且经Uchida和Nelson进一步加以明确的方法,他们把“城市”定义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分别大于某一最低值且道路出行时间不超过某一时长的所有人居地。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9》就采用了这一方法。经合组织采用的方法:经合组织采用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但更精确。该方法由以下三个主要步骤构成:(1)确定彼此相连或高度互联、人口密集的核心城区;(2)把这些地区归为功能区;(3)界定这些功能区的通勤区或“腹地”。经合组织采用人口规模阈值(视国别情况,5000到10000人不等)和人口密度阈值(1000或1500人/平方公里)定义核心城区,然后选出超过15%就业者向核心城区通勤的出发地,并把它们列为“腹地”。全球人居地分层卫星影像图,德国航天局也在绘制名为全球城市足迹的分层影像图。与此同时,世界人口项目采用上述及其它分层图绘制高分辨率人口分布图(参见我的同事Tatiana Peralta Quiros近期就世界人口项目撰写的一篇博文)。把一个人居地视为城市所需的最小人口阈值又是多少呢?

利用卫星影像和建模方法绘制城市地图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所需的可靠的通勤数据在全球层面并不存在。不过,目前已有关于已建成区和人口的世界地图,其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升。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正在绘制全球人居地分层卫星影像图,德国航天局也在绘制名为全球城市足迹的分层影像图。与此同时,世界人口项目采用上述及其它分层图绘制高分辨率人口分布图(参见我的同事Tatiana Peralta Quiros近期就世界人口项目撰写的一篇博文)。世界银行全球城市和社会发展局工作人员已着手试点采用相关方法,参照上文提及的经合组织的“核心城区”和“腹地”定义方法,利用这些分层图来确定标准且可比较的“城市”定义。我们将把标准大小的分布点而非行政边界用作分析单位,因为行政辖区大小不一。我们将界定的阈值包括核心城区最小面积、核心城区人口密度、腹地人口密度、总人口以及各分布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适应不同需求,这些阈值应可以修改。它们可用于确定某地的“城市化程度”,而非严格区分城区和非城区。毋庸置疑,城市的内涵超越了其自然形态:城市既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网络,还是经济体。采用自然与人口标准就“城市”达成一定共识,至少可确保我们在比较各国城市或城市化趋势过程中比较的是相同的内容。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其它关于城市的指标标准有可能推出,就城市化提出统一的定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