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 作品应强化“创作意识” ■张其亮

作品应强化“创作意识”

张其亮

  当今参展作品,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面目雷同,彰显独特个性的作品少。不说技法,内容上抄古人诗词书论的多,形式上拼接的多。不少参展书友头脑中缺乏“创作意识”,尚处在机械地模仿阶段,因此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去年5次入选国展。其中在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虽然是入展,但创造的形式却被业内研究作品形式的文章作为一种模式推荐。回想一下,这两幅作品,之所以入展、获奖,与我的“创作意识”分不开。

  首先,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想法”。在准备参加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时,我就思考,因为此次临帖展是全国首届,参展高手肯定很多,如何既能表现出自己的临帖水平,又能与众不同?考虑自己习米多年,以米芾的作品为临摹对象,既要避开可能扎堆的经典帖子,又不能选择太偏的帖子,于是就选择了米芾的《方圆庵记》。准备小品展时,也按照这个思路,不去抄写诗词曲赋,自己创作几篇跋文,为此我查找了大量汉砖瓦当的资料,结合拓片图案拟写了与之一致的跋文内容,确保了内容上的原创性。

  其次,在形式上要尽量“创新”。现在,参展作品形式花样繁多,可以说几乎没有创新的余地。但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动脑子:一要尽量有所创新,哪怕是一点点;二要与内容相称;三要简约。现在的评委已厌烦了过度拼接染色。我在准备临帖展时,选择了用黑纸白字仿整碑拓片的形式,力求恢复原碑面貌,避免了机械地照搬原帖。在创作小品展作品时,选择了汉砖、瓦当拓片题跋的形式。向收藏齐瓦当的王也先生讨要了几张瓦当拓片,向蒯宪先生讨要了几张汉拓片,写好后拼接成一个斗方,从形式上“出其不意”。在拓片上题跋的入展作品只有两件,而用拓片组合的形式,则是独一无二的。从评选结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内容、形式确定了,当然要在书写上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这方面除平时下功夫外,准备作品时就要反复打磨。虽然我平时临了很多遍《方圆庵记》,但仍不敢懈怠。集中春节假期的几天时间,从单字到局部,从单行到多行,从单页到整体,从笔势角度到笔画粗细,从块面关系到整体节奏呼应都反复研究,多遍临习,尽量吃透原帖,达到形神兼备。

  书法博大精深。学,本身就很难,有点创作意识更难。皮毛的东西好创,本体的创新更难,但不能没有这种意识,自己仍在路上。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还求方家教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