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心灵的明矾
唐诗,心灵的明矾
文/吴波
在我的枕边和案头,始终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就象有人过几日总想吃顿好的来祭祭五脏庙一样,我是时不时的要翻一翻唐诗,对我来说,那是心灵的明矾,可以为我沉淀下许多尘世的烦忧。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美丽的文字美丽的诗,读了就会让人有美丽的心情。唐诗从来都是译不得的,那种意境之美是用白话永远无法解译清楚的。要怎么形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融融春意?怎么解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境与情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秋”仅仅是说天气转凉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快意又岂是用大白话可以说个清楚?读者对于唐诗,见仁见智,那份凝练隽永的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象水墨丹青,流畅空灵,其淡墨轻岚的美感,岂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韵致与风情,如果你不爱,你就不会懂。
诗是艺术之祖,文学之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来唐诗都是美的启迪。从咿呀学语时起,我们就会跟着母亲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蒙后背的第一首诗也必是唐诗,那“此物最相思”的《红豆》、“花落知多少”的《春晓》……幼稚的童心也许还不能领会词句之美,但单是读那铿锵的声韵就会有一种快乐,唐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唐诗濡养了中国人,那种独特的文学魅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肩的,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能在那么短小的篇幅里写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我们的唐诗不要说翻译成外文,就算换成白话文,那种美感都得大打折扣,就象是把佳肴变成了杂碎让人倒足胃口。现在有一句话叫:“中国有风险,投胎须谨慎”,我倒是觉得,就是冲着这些美丽的诗句,做一回中国人也是值的骄傲的。
有事没事,我总是会读读唐诗,光是用词就觉得美的不行,总是会羡慕作者怎么会有这样剔透的心肠。可除了上学时应试的需要,我从来不会刻意的去背唐诗,唐诗是写意的,要的是沉下心来赏读,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唐诗之美,是丰富之美,短短几行写尽人生的得失悲喜,尽显作者的人文修养和家国情怀 。常常我会因一首诗而抑郁,为一首诗而微笑,而那种心领神会的满足是无法用语言来传递的。
唐诗读多了,也无需你刻意的去歌咏吟诵,心里自然就会有清泉涌起。在红尘的奔波中,在人世的悲喜中,在风中在雨中,在任何一个打动你的时刻,都会在瞬间想起与之相配的诗句,并在心中轻轻吟哦。它开拓你的胸襟,涤荡你的烦忧,让你就是在最困顿的时候,也能身有傲骨,不堕庸俗。我一直坚信,饱读诗书的人必会有开阔的胸怀,不会有解不开的纠葛,也许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来由。
倦了累了,一卷在手随意翻去,三山五岳任你遨游,与诗仙握手;悲了愁了,看诗圣苦中作乐,茅屋为秋风所破还能心忧天下;困顿了迷茫了,看诗中多少慷慨激昂,洒脱奔放的千古绝句而闲愁全丢。“人生在世不乘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潇潇洒洒的大唐诗歌,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骄傲,是人性的光华与精髓,我爱,且让我读你到老。
席慕容说:“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出所有的渣滓。”那么,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一首诗,是不是也可以沉淀出所有的昨日?当然可以,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在诗中品出万古风流,那些不得志的抑郁,那些不能说的忧伤,那些为之奔波辗转的生活重量,都可以在瞬间沉淀下去,让你可以“心轻万事如鸿毛”,做那一只“飘飘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