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金螺村(五)‖ 刘仁守与张维屏

刘仁守与张维屏

金螺村

虽然刘仁守的存诗极少,但张维屏的《国朝诗人征略》(二编)收入 了刘仁守大量的诗歌佳句。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全书分《国朝诗人征略》(即初编)和《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初编编定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十卷,收入清代诗人929家。二编编定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十四卷,收入清代诗人258家,中重出者数人,增补者又约十余人。本书以诗人为条目,每条下大抵包括五部分内容:一、其人的字号、里贯、生平上要经历及著作;二、辑录自诸家文集、诗话、志乘、说部中有关的轶事及诗评;三、摘录作者自撰的《听松庐文钞》《听松庐诗话》《松轩随笔》《松心日录》中有关的评述;四、其人重要诗作的标题;五、其人诗作佳句摘录。《征略》的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诗人所编撰,保存了不少不见于其他载籍的诗人资料,尤其是广东诗人的资料,甚为详尽,颇具文献价值;第二部分征引诸书,取材宏富,无曼衍之病,是较 为完备 的诗人资料汇编,其中所引的一些著作,现已希见或失传,故更为可贵;第三部分是全书的精华,大量引录作者的著作,进行又体而微的评介,有不少精到之论,且所引录的四种著作,如《松轩随笔》、《松心目录》并无单行本,赖此书得以流传。第四部分可视为作者所编清诗选的选目,足供后世选家采录;第五部分所引诗颇为精审,佳句后每附评语,可供学诗者取法。《国朝诗人征略》这种体例为张维屏所独创。

《国朝诗人征略》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六·艺文志(一)·序目》引张维屏对刘仁守诗歌的评价如下:

刘礼村广文《蜗居放言》有云:

人惟不知足,是以有颠覆。”此本《老子》“知止不殆”之意,而申言之,十字中包括古今几许事。

《纪虎》诗有云:“忽然风猛声呼呼,举头见妇被虎扑。冲天气忿怒如雷,举锄锄虎虎退缩。”数语见人果奋勇,“虎亦退避。又佛者,西方之善人耳,亦饮食,亦男女,亦生死。

礼村《题湮磐经后》云:“西去竟然无一返,东来犹自说西天。”见得佛死亦了,谁见西天可为佞,佛者,解惑。

又《竹谱》云:“竹实主岁荒,六十年一开花,结实大如麦,气味平淡,可餐。至云实大如卵,甘如蜜,故凤凰嗜之,则未可信也。”《竹实》诗古罕流传,礼村有句云:“呼庚未必人无补,周甲方知竹亦符。”可称竹实警句。

张维屏书法

其他摘句如:

好句偶然得,良朋何所招。(《烹茶》)

时将书卷味,下以手中杯。(《闭户》)

重寻欢喜地,不速两三人。(《游龙井》)

无僧花满径,有客佛同居。(《过青龙庵》)

欲因贫转淡,情到老偏多。(《偶成》)

移堂就树如求友,抱瓮浇花为惜春。(《螺溪书舍》)

子未成人知有恨,姑方垂老更堪悲。(《悼亡》)

腰细岂因拈韵苦?眼昏犹为读书明。(《偶兴》)

秋容似此何曾淡?臭味如斯不断香。(《兰菊并开》)

又《看梅》云:“地老天春风故故,短篱幽圃路叉叉。问年甲子都忘却,记得初栽髯尚丫。”礼村“短篱”句正与松芷湾大史《梅花》诗“无处寄人春点点,可能伴我路叉叉”各有幽趣。

《春行》云:“乘舆浑忘来去住,乍寒商略裌单绵。”礼村此联却本东坡诗“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句法。

张维屏肖像

读了上述诗句和张维屏的评价,我们就不得不为刘仁守的诗集没能流传下来而深深惋惜。

张维屏何许人也?张维屏,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道光二年(1822年)成进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赁居河南花地潘氏别业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侵略、赞颂人民抗战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将军歌》最为著名。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于清水濠,葬于广州城东北银坑岭,

刘仁守只是一个岁贡生。在乾隆以前,贡生必须到国子监读书,而且考课很严,但后渐成虚文,生徒不常在监读书。同治与光绪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废弃。因此,刘仁守可能从来没有到过国子监。一个长期在偏僻的山区县的贡生,是如何认识大名鼎鼎的张维屏并成为莫逆呢?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通过西宁举人莫光璧牵线。莫光璧与张维屏有“同年”关系,即他们是同一年考中举人的。而且莫光璧与张维屏关系十分密切。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莫光璧传记中说:

(莫光璧)平日与同年友番禺张南山、香山黄香石、新兴陈雪渔三人最称密契,恒以道义相切磋,每出省垣,必携从子晋甫造谒于张、黄二子而后返。

译文:

(莫光璧)平日与同年考上举人的好友番禺张维屏、香山黄香石、新兴陈雪渔三人关系最好,经常切磋学问,每次到省城,莫光璧都带上侄儿莫晋甫拜访于张、黄二位,然后才回西宁。

刘仁守岁贡匾

莫光璧生于1777年,刘仁守生于1775年,二人年龄相仿。虽然莫光璧所在的历洞离刘仁守所在的桂墟有一段距离,但同一个县的读书人,肯定认识。当然,张维屏为了编辑《国朝诗人征略》,也是需要广交南粤诗人的。

刘仁守应该是一位情商较高的人,善于交际,从他与张维屏的关系可以发展到如此紧密的地步,就可以知道刘仁守的交友能力了。

本系列文章链接:

1.秋访螺村(一)

2.秋访金螺村(二)‖ 刘仁守墓碑初释

3.秋访访金螺村(三)‖ 刘仁守生平事迹

4.秋访金螺村(四)‖ 刘仁守的诗和篆刻等

(0)

相关推荐

  • 李升华七律诗 咏自家园竹

    咏自家园竹 自小欣嘉抱节君,雄刚为我助殷勤. 身如梅骨逾寒月,志比松心入绮云. 六十年中效操守,七旬岁后悟交分. 几多凛里侬相伴,吾业应含汝一勋. [注释]读宋白玉蟾<草庐>诗,步韵而咏别 ...

  • 陈仕玲 | 名山之下产名士----林滋秀研究资料补略

    林滋秀,字兰友,一字纫秋,福鼎桐山(今桐山镇流美村)人,是清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于这位东闽大才子,鼎邑周瑞光先生倾注平生精力,深入研究,掌握了大量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使之生平事迹.著述情况逐渐 ...

  • 李汉东:明代固安布衣诗人在武清咏元日

    元日即大年初一,每逢这个时候人们一般忙着放鞭炮.饮酒.走亲串友,而对于文人们来说则是书写春联,题诗作画,把一年的喜悦之情倾注于笔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

  • 清朝历史人物——张维屏(南粤先贤)

    张维屏(1778-1857),字子树,号南山,晚年又号老渔,广东番禺人.父亲张炳文,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因而家学渊源,熏陶有素,幼即能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年十三,应县试.同里方姓者,家有园 ...

  • 秋访金螺村(二)‖ 刘仁守墓碑初释

    金螺村村牌 更 正 昨天山人发表的<秋访螺村>(一),把金螺村弄成了"螺村",经金螺村读者指正后,山人把正文中的"螺村"全部改为了"金螺村 ...

  • 秋访金螺村(四)‖ 刘仁守的诗和篆刻等

    刘仁守的诗和篆刻等 金螺村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 (刘仁守)著有<束修圭旨>二卷.<静远堂诗草>三卷.<礼村印述>三卷.番 ...

  • 秋访金螺村(七)‖ 刘慎之生平事迹

    刘慎之生平事迹 宋德云 金螺村 刘慎之是刘仁守的次子.据<刘氏族谱>载,刘慎之生于乾隆己巳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十五日,卒于咸丰丁巳年(咸丰七年,1857年),如此,则刘慎之享 ...

  • 秋访金螺村(八)‖ 刘慎之的妻儿

    刘慎之的妻儿 宋德云 金螺村 <刘氏族谱>载刘慎之取了三位老婆,大婆梁氏,冲乐村人,无所出,即没有生育,40岁就去世了.后娶陈氏,这陈氏是浙江海宁州人.陈氏为什么从浙江嫁到桂墟金螺村呢?那 ...

  • 秋访金螺村(九)‖ 刘慎之与李长荣

    九.刘慎之与李长荣 宋德云 金螺村 李长荣是刘慎之的好友. 李长荣(1813-1877年)字子黼.子虎.紫黼,少字文炳,号子虎居士,斋号柳堂.深柳堂,广东南海茅洲乡人,世居广州.少时师事番禺苏鸿,后师 ...

  • 秋访金螺村(十)‖ 刘慎之的诗

    十.刘慎之的诗 宋德云 金螺村 <补读书斋诗稿>是刘慎之的诗集.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六··艺文(一)>: <补读书斋诗稿>(咸丰朝刘慎之著.<松心 ...

  • 秋访金螺村(十一)‖ 刘日楷

    十一.刘日楷 宋德云 金螺村 刘日楷,又作刘日湝.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一)>刘仁守传: 日楷.日菼.日华,皆慎之子. 译文: 刘日楷.刘日菼.刘日华,都是刘慎的儿子 ...

  • 秋访金螺村(六)‖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 宋德云 金螺村刘氏宗祠 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领地,所以村落的布局大多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宗祠为一村之轴,一族之魂.而前面的池塘,是宗祠的画龙点睛之笔."风 ...

  • 秋访访金螺村(三)‖ 刘仁守生平事迹

    刘仁守生平事迹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 人物(一)>刘仁守传记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有刘仁守传记: 刘仁守,字诚存,号礼村,十四都金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