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一)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  痛

1.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证属:气虚头痛。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血压90/60mmHg。诊断为头风。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胃口日见进步;有效不更方,再进15剂告愈,追访半年头风未再发。

[温惠贤等.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40-41]     +

按:通过辨证分析,此例患者显系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额窦宿疾。辨属肺脾气虚而致清阳不升,卫阳不固,风热浊邪,闭塞上窍。予以补气扶正升阳、祛风清热通窍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为主,益气升阳、固卫祛邪;辅以蒲公英、黄芩、白芷、辛夷,清热散浊、疏风通窍。方药皆针对患者的病因病机,有的放矢、标本兼顾,故疗效显著。此外,对于久病体虚易感患者,近期治愈后,多易复发,我早年即受已故名医蒲辅周先生经验的启发,以扶正固本为主,用小剂煮散久服的方法治疗,假以时日,从量的渐积,达到质的改变,效法之,往往久病顽疾得以痊愈。

七、眩  晕

1.敬某,女,23岁,职工家属。其脾胃素弱,纳呆。1991年4月26日顺产一男婴,当晚解小便后,突然昏倒于床上,医以为失血性休克,立即给予补液及对症抢救,约4分钟即清醒如常人。2天后自行下床排便,大便微干燥用力努挣,便溺后又倒于地上,其夫急呼人将其抬于床上,余闻声而至,见其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手足厥冷,未经处理又渐苏醒。患者述便溺完后,即觉头晕,天旋地转,随即眼前一片昏暗,之后却一无所知。发病时无口吐涎沫,醒后无偏瘫、失语之后遗症。治拟补中益气,养血固肾:黄芪、潞党参各30g,当归身,白术,炙甘草、升麻、桑螵蛸、肉苁蓉、熟地黄、制首乌各15g,橘皮、柴胡各6s。服药2剂,溺便后仍感头晕,但未见倒地。守方继服5剂,食欲增进,溺便后无异常感觉。     [邱明国.补中益气汤加味在妇科临床应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2):32  34]

眩晕

某女,38岁。患者因“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 2周”于2009年7月8日来诊。主要症见:头晕目眩,如立舟中,四肢无力,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白术25g,陈皮10g,党参2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5g,白芍10g,炙甘草10g,龙眼肉15g。连服7剂后病情好转,精神转佳,继服7剂后诸症悉除。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 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本例患者乃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补中益气汤方中加龙眼肉健脾养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引血上行于脑;诸药共奏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之功效。

胸  痹

1.苏某。女,64岁,工人。因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0余年,于1994年8月16日来诊。自诉:患冠心病已10余年,经常服用复方丹参片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1周来因劳累而诱发,现胸前区闷痛不适,头晕,心悸气短,出汗,神疲乏力,纳少,舌也有瘀点,脉细涩无力。查血压112/82.5mmHg,心率76次/分,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型劳损。胆固醇7.8mmol/L三酰甘油2.4mm01/L。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行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2g,陈皮10g,丹参30g,瓜蒌12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尽,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减轻。以原方调治月余,渚症消失,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朱仪风.补中益气汤治疗血证经验.湖南中医杂志,1997~13(4):35]

2.汤某某,男,40岁,工人。1988年7月20日初诊。自诉:因工作劳累,自觉心慌不安,食少,乏力,头晕,失眠4天,加剧1大。刻诊: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而缓(每分钟58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证屑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拟归脾汤,服药5剂,失眠有所减轻,但白天精神不振,欲睡而不能入睡,余症同前;细察病机当以劳倦内伤,脾虚为本,改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其服法是早餐前、午睡后各服补中益气丸10g;午睡前、晚上睡前各服归脾丸10g,以补血养心安神。如此服药4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贺罗生.扑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体会.湖南中医杂志,3994;(2):17—18]

胸痹

患者,男,54岁,2000年4月25日就诊。胸闷、心前区疼痛2年余,加重3天。诊见心悸,面黄消瘦,纳减神疲,便意频繁,肛门重坠,舌淡苔薄,脉细涩。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轴心左偏;(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T波改变。脉证合参,属肺脾气虚,心脉瘀阻之证,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5g,丹参15g,香附子15g。另取红参、三七各3g研末,每日分3次吞服。服药6剂,诸证悉除,心电图正常,再嘱服红参、三七善其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患者平素思虑劳倦,脾胃受损,脾虚气陷,宗气生成不足,无以贯心脉行气血,气虚血涩,则心脉瘀滞。补中益气汤加红参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之功,并配以三七粉、丹参、香附子行气活血,止痛。切中病机,故获显效。

冠心病心肌缺血。

乔某,男,73岁,2007年3月15日就诊,患者因心悸、胸闷活动后气促,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与劳累有关。伴头昏、乏力、自汗、四肢欠温、纳谷不香、食后腹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证为胸痹,系心脾气虚、心脉瘀阻。治宜补脾益气,行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西洋参10g,升麻、柴胡各59、当归159、白术109、炙甘草10g、丹参30g、桂心6g、田七10g、(研粉冲服)山楂209、瓜壳20g、大枣10g,1日1剂,水煎温服,药进5剂,心悸、胸闷大减,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老体弱、脾肾虚衰、导致心气不足、气不行血,心血瘀阻而致诸症,治以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配: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瓜壳宽胸理气,山楂消食导滞,桂心温通心脉,诸药合用,补虚去实、气血相调、气帅血行、瘀血自化,收事半功倍之效。

心律失常

张某.女.34,工人。1988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心悸气短5个月,患者由于5个月前因劳累过度而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眠、食少纳呆。近日自觉诸症加重,邀宋诊治。查体: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促。心率92次/分,律不整,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15~1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Ⅱ级吹风样杂音。心电图:频发室早,形成二联律。此乃中气不足,脾气亏虚,心神失养所致。治以补益中气,养心安神定悸。方药:人参10g,黄芪20g,炙甘草20g,白术10g,陈皮15g,当归20g,升麻10g,柴胡10g,五味子15g。水煎服。

二诊:服12剂后,心悸等症明显好转,听诊可闻及期前收缩1~3次/分,复查心电图,偶发室早。继服前方1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张波.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4;(6):37]

胃下垂

患者,男,52岁,2000年5月13日初诊:患胃脘痛2年余,上腹部胀满疼痛,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口淡纳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钡餐透视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证属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治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10g,炙甘草6g,枳壳10g,炙鸡内金15g,鲜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1剂。5月20日复诊:上方连服6剂后,胃脘痛减轻,食欲有加,原方继服6剂后改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钡餐透视康复如常人。随访2年未复发。

按:胃下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病后营养不良损伤脾

(0)

相关推荐

  • 『常用方剂』补益汤>补气>补中益气汤(药物手册)

    [组成] 黄芪.人参.升麻.柴胡.当归.橘皮.白术.甘草. [功效] 补中益气, 升举清阳. [主治] 脾胃气虚,饮食减少,肢体无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 黄芪 人参 升麻 柴胡 当归 橘皮 白 ...

  • 慢性疲劳良方—清暑益气汤方证

    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组成为:黄芪.苍术以上各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白术.橘皮.神曲(炒).泽泻以上各五分,甘草(炙).黄柏(酒浸).当归身.麦门冬.青皮.葛 ...

  • 补中益气配方

    ​[组成一]病甚.劳倦热甚者 黄芪一钱(18克),炙甘草五分(9克),去芦人参三分(9克),酒焙干或晒干当归二分(3克),不去白橘皮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 ...

  • 补中益气汤

    原料:黄芪18克,白术15克,炙甘草9克,人参8克,当归6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 做法:将黄芪.白术.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放在一起熬制汤水即可. 用法:每天2-3次,连续服 ...

  • 黄煌经方手册 005 补中益气汤

    005 补中益气汤 古代的内伤发热专方,传统的补气升阳方, 具有退虚热.抗劳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抗病毒.促进精子活力.减轻放射损伤等. 适用于以反复发热 ...

  • 补气要方:补中益气汤(一)

    编者按:本节是赵洪钧老师新作<方药指迷>第一章(补益要旨)第六节(补气要方)的内容. 二.补中益气汤 时贤陶御风.史欣德主编之<皕一选方治验实录>载此方验案183案,为其他任何 ...

  • 抓住补中益气汤的方眼,加减化裁信手拈来

    补中益气汤是东垣代表名方,其主治脾虚气陷证与气虚发热证,是很常用的补益剂之一.朱丹溪曾用其加减治疗虚人外感,疗效显著:更有历代医家对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二味舍取不一,争议较大.本文作者以病症特征为基 ...

  •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 ...

  • 补中益气汤治脱肛

    黄芪30克,当归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9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共8味. 补中益气加赤石脂汤(赵凌云) 黄芪15克,当归10克,人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3克,陈皮10克,柴 ...

  • 补中益气汤方药、剂量、加减法全解

    导读:今天学习方和谦先生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其方用药普通,但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学术性,是经过多年实践成为脾胃学派的代表方剂. 晚成堂 追圣贤悟 ...

  • 【方和谦:补中益气汤-方药、剂量、加减法】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其方用药普通,但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学术性,是经过多年实践成为脾胃学派的代表方剂.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 ...

  • 【新提醒】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冠心病顽固性水肿

    蔡某,女,75岁,2019年1月5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明显,伴有胸闷气短,经中西医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转到我院中医科求治,现症见: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下肢浮肿,大便 ...

  • 案例:补中益气汤

    患者:​李某,女,40岁,正定人.           2012年6月22日初诊.每到夏季脚掌发热如火烤感数年,时欲凉水冰敷.冬季手脚凉.寐不安,入睡难.心情抑郁,时右协胀痛.贫血十余年,血红蛋白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