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官不贪不腐,却死于非命,临终前他流泪说:看来是报应
人们在作恶之前都会企图帮自己找到一个借口,似乎有了这个借口就能减轻自己的罪行,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就拿人的善恶来说,一个天生好学谦卑的人,并不等同于他一辈子都会是个好人。
陈兆棠被处死
但是他的歧途开始的时候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论到底是什么让他性情大变。
陈兆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为官清廉,年轻时是人人称赞的好官,但最后却被他的百姓亲手送上刑场,临终前他才流着泪意识到:看来是报应。
顺遂的前半生
陈兆棠,出生于清朝末年的一个官宦人家,父亲陈世杰担任山东巡抚,不仅如此,父亲还是曾国藩的幕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陈兆棠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最好的,父亲也很看重他文学方面的教育,从小就给他请最好的老师。
虽然父亲陈世杰是曾国藩的幕僚,但是也并不是身居高位,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够科举考中,光耀门楣。从小被寄予厚望的陈兆棠本人也是从小就聪颖好学,对于求学,他一直都有自己的梦想,想要到翰林院读书。
曾国藩
要知道,在清朝末年,翰林院是全国最高学府,能到那里读书的人要么是有真才实学,要么就是达官显贵,虽然陈兆棠出身于不错的家庭,但还不足以能够让他轻松的在翰林院读书。
因此,他从小就励志读书,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果然,老天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他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真的考入了翰林院,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读书生涯。
坎坷的升迁
人的一生真的不会一直顺遂,考入翰林院之后的陈兆棠就一直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成绩,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他一直都想走科举之路,但是这一次,一切并没有如他所愿。
尽管他奋发图强的读书,他却屡战屡败,多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受到多次打压之后,陈兆棠想不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当官,那就走捷径。于是他动了买官的念头,他四处打探消息,买通人脉,终于,买到了一个满意的官职。
但是当他还沉浸在有官可做的喜悦之中,还没有正式上任时,就有一个噩耗从天而降,他的母亲去世了,放在现在来看,家人去世与工作并不冲突。
但是在古代是十分看重孝道的,做官的大人如果家里父母亲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以此来表示孝心,陈兆棠刚刚买来一个不错的官职,还没等到正式上任就恰逢母亲去世,这让他十分痛苦纠结。
如果回家守丧,那三年之后这个买来的职位一定就化为泡影了,但如果不回家守丧,那就会被世人唾骂是不孝子,及时上任做官也会不得民心。他必须在官位与名声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权衡之下,他还是决定回家守孝。
守孝
性情大变
在家守孝的三年,陈兆棠心里一直很痛苦,满腔为官报国之情无法施展,这让他很不甘心,于是,他一直在四处了解,决心要继续为官之路,便决定再次买一个官职,他也真的再次办到了,三年守孝期满后,他就立刻上任。
他也并没有让当地的百姓失望,最开始为官的几年,他真的想要为百姓做些什么,他耐心负责地为当地百姓解决案件。
无论事件大小,他都会亲自出任,最大程度地解决百姓的困难,甚至还会自掏腰包在当地设立书局,好让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接受教育,他做的所有的善事都被百姓们记在心里,百姓们对于这个新上任的官大人都赞不绝口。
守孝
等到陈兆棠升迁的时候,百姓们都前来送行,这一切都能说明,最开始为官的陈兆棠是一个清明廉洁的好官。但是,一切都在这次升迁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当地方官的时候,他就以剿匪有功而闻名,因此朝廷就升迁他到崇州,继续进行剿匪事件的整顿,最开始,他真的帮助当地解决了匪患。
可是,不知道是贪图成功的快感,还是心理发生看扭曲。陈兆棠根本不问是否还有土匪,他只看中下面人交上来的数量,而且捉拿回来的土匪,他也不审问有什么罪责,一律处以死刑。
匪盗猖獗
一开始,他一年杀掉的土匪高达三百个左右,等到后来惨绝人寰到一天就要杀上百人。在他手下办事的达官显贵为了完成他下达的捉拿土匪的数量,逐渐开始拿无辜的百姓充数,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们根本无法反抗。
而由于陈兆棠丝毫不问犯人的来历和罪状,很多百姓都因此丧命,一时间,全城人心惶惶,大家都在害怕这位剿匪功臣会剿到自己头上,人们都怨声载道,对这位当官的也是恨得牙痒痒,人们纷纷上诉斥责暴行。
但是此时的陈兆棠就像中邪了一样,丝毫不理会群众的声音,他的眼里只有多杀土匪,立战功,就在陈兆棠杀人如麻,在城里大肆屠杀的时候,正好赶上清朝灭亡,武昌起义爆发,作为清朝官员的陈兆棠想要逃跑。
武昌起义
可是,百姓们早都已经对他恨之入骨,都巴不得他被新革命惩治,大家齐心协力将陈兆棠送上了刑场。最后,在群众的呼声中他被处以枪决,而且是十九枪,在行刑前,陈兆棠流着泪感叹道:看来是报应。
就在陈兆棠死后,他曾经担任地方官的地方的百姓们都难以相信曾经那么为民着想的好官会走上这样的不归路,人们时常会想起他的好而为他惋惜。
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谁也不能透过开头就看清人生的结尾,是好是坏都没有定数,一个人的善恶都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