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璠:碗碗糖,汁尽成蜜渡年芳

何 璠

何璠,网名“空气补给”,现居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自由摄影人。


何璠 | 碗碗糖,汁尽成蜜渡年芳

在滇东北,碗碗糖又称“小碗红糖”,以昭通市的巧家县、昭阳区的炎山镇大坨村沿江一带为主产区。这些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区的村镇甘蔗栽培历史悠久,至今仍然保持着作坊式生产,未经过精炼的红糖较多的保留了甘蔗的营养成分,因此这种用传统土法熬制而成的红糖自清代以来就久享盛誉。

榨糖一般从每年农历冬月尾开始,至次年清明前后结束。如今各村榨糖所用的糖房已经归集体所有,但劳动方式仍然维持传统的互助形式,村民们按户排好日子,全村老少人人参与,砍蔗,压榨、炼制、出糖,直至村里每户人家榨完为止。

村民榨糖时分工明确,工序井然。“刀刀匠”负责砍运甘蔗;“牛毛尖”将甘蔗尖整理后作包装红糖用材料;“草疙瘩”则负责搂、捆、挑送毛叶、翻晒蔗渣供作燃料,没多少劳力的老人、妇女则负责生火做饭,供应三餐大锅饭。

熬制红糖时使用传统的牛尾灶,前后五口锅,大致经过加热、过滤、蒸发、澄清几道工序,从第3口锅糖水盛满时开始点火,火烧于外锅,外锅糖水蒸发渐浓,依次向内锅倒递。

制糖最讲究火候,“大火头”善观火候, “小火头”协助,并不断将糖锅中的泡沫捞去。

糖汁水分蒸发后,糖匠负责将糖膏舀进排列好的条状木糖碗中;“叶子客”负责整理糖碗,冷却成型后,“包包匠”负责将定形的糖从糖碗中取出,再用毛叶包扎。

成品小碗红糖造型古朴、典雅,包装也很别致。两块红糖对接称一“合”,每五合用甘蔗毛叶捆扎成圆柱形,称一“把”,既防潮,又便于取用,大雅浑朴,古色古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