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地理教师的必备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各门学科中,地理涉及文、理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气象观察、野外情况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考查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从而受到必要的劳动教育和体育锻炼。为培养好学生,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及具备较高的能力。我认为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一、对地理图表、图像的绘制判读、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地图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学科内容。通过判读和绘制地图,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因此,能否使用好地图,常常成为决定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小学阶段,经常用到的地图可分为两大类,即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平面地图有:行政区划图、地形图、资源图、景观图等;立体地图,主要有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就地理教师来说,运用地图的能力主要包括读图的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1.读图的能力。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如等压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压距为多少、何处为高气压、何处为低气压、气压的移动方向等。
2.分析地图的能力。地球上各地理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地图上反映出来的某一要素可以推断出其他要素的状况。地理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地图,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规律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3.绘制地图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画出地理简图及制作地理模型的能力。尽管学生手中也有地图册,但是教师仍需要具备绘制各种地理简图的能力。因为一般的教学挂图和地图册,常常把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安排在一起,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制作的简图紧扣教材和习题,使用便捷,突出重点,这是一般教学挂图和地图册无法比拟的。
二、利用多媒体变化教学内容形式的能力
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怎样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课本这一载体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势必就会过分依赖教材,变成了课本教学生。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能力。因此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多媒体拥有广泛的表现手法,既可表现地图画面,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结构和组合的特点,又可活动画面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与常规媒体相比,多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在数量上、真实性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地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多媒体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对于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多媒体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如“地球的公转”一课中,“正午太阳高度”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始终是66.5°且指向不变,这就导致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接受,教师也很费力。现在使用多媒体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运动地展示出来,同时用音乐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阶段,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在一起,生动直观,学生一看就懂,且印象特别深刻。由于微机演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三、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能力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颁布或修订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维持个人生活或人类生存的教育,是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教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成为世纪之交学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教师注意抓住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用这些事物、现象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原理、概念,不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身边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学生从正常的事物中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很容易融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取向。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资源;每个学生十几年的生活积累、几十个学生的集体智慧,综合在一起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课程资源库。
从生活中来,我认为,就是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新知。在讲完锋面活动后,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冷暖锋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引导学生回想春秋世界的天气特征,启发学生理解:“春季降雨大部分是因暖气团势力较强,为暖锋过境时形成的。雨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秋季降雨则大部分为冷锋过境时形成的,天气特征恰恰相反,所以每次秋雨过后,气温也较以前明显下降。”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剖析,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此得到了理论的升华。学生不仅感到异常欣慰、兴奋,而且增强了了解周围环境、掌握自然规律的欲望。
到生活中去,就是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加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及科学素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力求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内容。如在学习“天气、气候”时,我让学生解释本地谚语:“有钱难买五月里早,六月里连阴吃饱饭。”有同学答道:“五月里庄稼苗小,不需要太涝。”又有同学答道:“五月是锄草、灭草的最好季节,干旱天气多,锄地后,草易死。”“六月里最热,庄稼最能长,需要的水就多,这时正直雨季,这就是雨热同期的气候优势所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这种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增加生活的热情,同时,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培养学生探索地理规律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学的过程以教为基础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贯彻新课程理念,我们要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了,而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学生也变了,他们对地理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地理知识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地理是为了完成作业,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做到: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在教学中,通过质疑、讨论、研究、信息收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