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寻访郑成功的鸿迹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来台驱荷成功,隔年郑成功去世后,府城居民为感念郑氏来台驱荷、开疆拓土的功绩与精神,便在今延平郡王祠之处立庙奉祀,曰“开台圣王庙”。尔后因顾虑清政府,而不敢光明正大奉祀,而以“开山王庙”称呼。
1874年清大臣沈葆桢奏请清廷追谥并建专祠祭祀。清光绪元年(1875年) ,准予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在原址扩建为福州风格之建筑,是为“明延平郡王祠”。 郑成功曾被明朝封为“延平王”。
延平郡王祠中珍贵文物丰富,尤其为数众多的清领时期楹联,包括原庙创建者沈葆桢手书,笔力雄浑、意义隽永,仍极具历史价值。
位于祠旁的“文物馆”收藏着许多台南文物:1楼主要陈列史前文物,说明台湾与中国的地缘关系,及先民生活的演进过程。2楼所展览的多为台南历史文物,包括与府城相关的先贤,例如郑成功、沈葆桢等人的画像或遗墨。此外,旧日府城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街牌、眠床、地契、银票等均有陈列,让人深入了解先人生活起居状况,十分值得一览。
郑成功在台南留下了相当多的踪迹,赤嵌楼无疑也是与郑氏有关的一处著名景点。
赤嵌楼位于台南市中区赤嵌街与民族路交叉口上。1653年,荷兰人在此兴建“普罗民遮城”,汉人则以“赤嵌楼”、“番仔楼”或“红毛楼”称之。1661年郑成功光复台湾,先克此城,辟为公廨。
经过了360年的风雨飘摇,它早已不再是一座殖民建筑,而成为台南的精神象征。目前赤嵌楼列为国家一级古迹,也是台南代表性的名胜。
在庭园东南一隅,只见一组青铜群像伫立于一大石座之上,原来这里反映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接受荷兰人投降的场景。然而发现石座上写的是“郑成功议和图”, 碑文的题目也是“郑成功:赤坎议和”。 荷兰人不是向郑成功投降的吗!怎么又变成双方“议和”了呢?不觉茫然。经了解原先石座上写的是正是“郑成功受降图”,大涨中国人的志气!将“郑成功受降图”改为“郑成功议和图”,是别有用心的。台南市属民进党掌控的地盘,此一改动,与“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图谋不无关系。
在郑成功攻占台湾以后,曾经改普罗民遮城为“东都承天府”,并以赤嵌楼做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构。赤嵌楼分三层,楼上以砖石砌成,有曲折的信道。十分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郑成功因受明隆武帝倚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人称国姓爷,一生以报效明室为职志。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赤嵌楼的文物与建筑历经荷兰、明郑及满清时代,初建于公元1650年,其建材据说皆由荷兰人自海外运来,系荷兰人在汉人起义抗荷的郭怀一事件后所兴建的。
自荷据时代、郑氏治台时期,至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天灾战乱,赤嵌楼除城垣外,皆倾颓殆;到了光绪5年中国式传统亭台楼阁在原有基座上慢慢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筑,大士殿、蓬壶书院、五子祠、海神庙、文昌阁都在此时出现,之后再经风灾毁坏、日本人重新修建,赤嵌楼改为陆军卫戍医院,到了1935年赤嵌楼被指定为重要史迹;光复后,几经整修,将原有的木造结构,改为钢筋混泥土,将主要入口由西改为南向;后来,在民国54年、81年的重修,在旧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阁、海神关及蓬壸书院,加上台南市历史博物馆,遂成今日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