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答英语教师向高君之问
高君:
今天晚自习课间,你问我说,“彭老师,我不在乎赛课的结果怎么样,我想了解赛课与教研如何结合?”
在恩施高中2018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即将举办之际,得知你主动思考赛课如何与教研结合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对你表示祝贺,因为你的反思就是教研的开始。
当时,我虽然作了认真的答复,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详细表达,于是,我决定以书面的形式再和你聊一聊,以此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恩施高中赛课,我参加过两次,两次都获得了一等奖。从自身经历而言,我觉得赛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教研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赛研究,博采众长,类似于文献综述;二是决赛研究,找到创新点,形成个人表达;三是赛后反思,提炼教研成果。具体情况分享如下,不知道对你是否有用,姑且看看无妨。
一、初赛:抱好师父大腿
恩施高中有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师父。
据说,你的师父是杨应心老师?那么,我又要祝贺你了。心女神特别厉害,她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赛课的实践体验,你可以和她好好探讨一番。
杨应心老师赛课现场
赛课教案写好之后,我一般都会先打印出来给师父过目,他每次都认真审阅,无论我写的多么严谨,他都能给我指出问题所在。比如,针对我写的“三维目标”,他就建议说,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定目标可能更符合新课改理念。我经常看教研期刊,感觉有关“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很多,你随便一番,即可明白当前的教研热点。
试讲阶段,师父也总是乐意把自己的班级借给我用,所以,我有幸给1512班和1516班都讲过课。课堂上,我讲,师父随堂听,听后再评。比如,同学们的回答有时候会超越我的课堂预设,以前我喜欢按照教案的思路引导学生,黄老师却指出,没必要那么死板,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这样才更加真实。如今想来,这些磨课的经历,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除了向学校指定的师父多多请教之外,我们还要利用好备课组评课的机会,紧紧抱住其他老师的大腿。比如,已故韩伟老师就曾针对我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提出建议,小点能否解决大问题?讨论时间是否恰当?课堂容量是否够大?旧课如何教出新意?这些问题至今仍然鞭策着我。吴京华老师也曾说,可以考虑多设计几个亮点,课上不要走动太多等等。
总之,初赛时,可以多试讲,多吸纳意见。讲得越多,讲得越好。
二、决赛:展示个人风采
决赛由教研处牵头举办,期间的听评课分文科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分别进行。推荐参加决赛的老师都是各个教科室的高手,那么,如何出彩呢?我觉得应该设计好创新点,讲出自己的个性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
我第一次讲《故都的秋》,从网上下载了一个优秀教案就上讲台,课堂上又情不自禁地自我发挥,结果,既没有将别人的教案落到实处,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完整,课堂思路显得十分混乱。
课后,原恩高奥赛班语文教师、现教科院专家向贤琼老师就指导我说,你既然说《故都的秋》充满诗意,那么为何不结合个人的爱好创作几首诗歌呢?于是,我当晚一口气作了四首诗(三首绝句分述三幅故都秋景图,一首新诗概括五幅图景),第二天再讲,课堂非常流畅,同学们也学得非常愉快。可以说,那一节课成功挖掘出了课文的诗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秋在何处
彭志友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山野荒郊,在故都的一椽破屋,
若要寻秋,你只须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
将一丝丝日光细数,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皇城人海,在街头的一棵槐树,
若要赏秋,你只须找一点空闲,踩一地落蕊
听声音没有,闻气味也无,
偏生出些岁暮将来的感触,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请听衰弱的蝉鸣,如泣如诉;
请看满树的秋果,八九分成熟,
忽一阵风来,卷起了尘沙灰土;
又一层雨过,引来了悲凉几许?
(感谢1809班谭文一同学给我提出了两个好建议,一是将“若要寻秋”之前的“你”去掉,避免与后文重复;二是把“一颗槐树”改为“一棵槐树”。)
第二次讲《越中览古》,我觉得讲出了自己的授课理念。我的理念就是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自主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的要求,本次课把时间还给学生(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展示,一半时间由教师引导点拨),把方法教给学生(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规定讨论范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此外,我还讲出了我的读书心得。桂子山求学期间,导师余祖坤先生曾要求我研读已故著名女学者沈祖棻先生名著《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使我在七绝诗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获益良多。可以说,本次课的设计就体现了当年的一些心得。主要用到了两点,第一是比较赏析,第二是分析结构。
比较赏析是《唐人七绝诗浅释》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在课堂上比较三首怀古诗的异同,就是对沈先生学术思路的一个借鉴。记得初赛时,我讲了辛弃疾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各位专家在评课时虽然以鼓励后学为主,但大都认为一节课只讲一首词显得容量不足,所以我在决赛时充分听取了前辈们的教导,运用比较的方法,一节课讲三首诗,很好地解决了课堂容量问题。
从解剖结构入手来赏析七绝诗也是《唐人七绝诗浅释》的一大特色。七绝诗是最精粹的诗歌体裁之一,因其体制短小,要求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深刻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七绝诗的特点是婉转曲折,而不能平铺直叙。那么,抓住七绝诗的结构,也就抓住了七绝诗的要害。本次课上选择的三首怀古诗在结构上都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对怀古诗的几种写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
决赛,参与者都能获奖,结果确实没那么重要。所以,我觉得课堂上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就好。
三、赛后:规范整理成果
随着决赛的圆满落幕,学校的赛课活动就宣告结束。但是对于我们个人的教研而言,我觉得才正式开始。
我的做法是,赛后充分吸纳初赛、决赛的评委意见,再结合个人多轮磨课的经历,规范整理教案和课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最后整理成论文发表或者参加外面的其他竞赛。
我了解到,很多杂志社都会举办青年教师论文大赛和教学设计大赛,所以,我就大胆投稿,结果,我的教学论文、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以及下水作文都获得过“一等奖”,甚至还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联合授予“四项全能教师”称号。
此外,我还将自己录播的课堂实录上传到网上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曾有幸被推荐到了教育部角逐部级优课。虽然最终因撞车落选,但我觉得省级优课的结果对我来说也算不错。
如此一来,赛课不就与教研结合了吗?
最后,再次感谢你的信任,未尽之处,我们有空再聊。预祝你赛课顺利!
2019年1月4日晚于办公室
恩施高中2018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火热展开
快讯:1月14日,恩施高中2018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火热展开。我们先来看看老师们的风采:
黄奉英老师参与学生讨论
刘锋老师正在导入新课
向高君老师在决赛课堂
文科组评委正在认真听课打分
理科组评委正在认真听课
评委正在听赵君老师的课
赵明庄副校长正在撰写听课记录
小朋友们也来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