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文《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20〕22号,通知第六条明确规定:在低风险地区,除特殊场所和特殊人员外,一般不应查验健康码。文中并未说明特殊场所和特殊人员是否包括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的某些场所,那么医疗机构大门口的预检分诊特别是低风险地区的医疗机构大门口的预检分诊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就可以撤了?
第六条原文如下:
6.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各地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和规则,明确跨地区流动人员健康码信息在各地区可信可用,切实方便人员出行和跨省流动,实现防疫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在低风险地区,除特殊场所和特殊人员外,一般不应查验健康码。对于老年人等不使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群体,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防疫健康码等替代措施。加强防疫健康码数据规范使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在入口处增设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人员帮助查询防疫健康码、协助手工填写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等候时间,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加细致适宜的服务。 该文件并未明确指出特殊场所和特珠人员是否包括医疗机构,而且医疗机构也分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别或新冠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其疫情防控的任务和压力显然差别很大,因此,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执行必然有会产生争议,那么如果来执行这一要求,特别是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如何来做,笔者试作如下分析,供各位老师参考: 按通知要求,一般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可以撤,一些则应该适当保留 关于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的也比较明确(点击查看→:你们医院的大门口还在扫码、测温吗?),目前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大门口的预检分诊主要“动作”就是扫码和测温,而大家都很清楚,测温在冬季的室外基本无效,然后就是扫码,而低风险地区的人群都是绿码,所以扫码也无意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预检分诊就是“形式主义”,而预检分诊所占用的人力是非常之大的,这些人力完全可以在其他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个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全球疫情防控快一年时间了,“新冠防控”、“扫码”是妇孺皆知的词,特别是当某个地方升为中高风险时,全国各地的疾控中心或媒体都会发布消息:请14日内前往某地的人主动居家隔离或核酸检测,一个手持红码的人他是最紧张的,他一定会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或医院进行检查来处理自己的红码,试想一下,你自己的健康码如果变红了,你会往医院混吗?还是主动的联系医院? 因此,大多数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可以撤了,在疫情防控上没太大意义!至少80%的人应该撤了,留下20%的人偶尔处理一下来自中高风险地区要求核酸检测的人或手持红码而无所持从的群众,安抚一下他们紧张的情绪,带他们去指定地方做核酸检查。可能有人说万一这人在高风险地区感染了怎么办?这种概率低的不能再低了,要知道所有中高风险人群大规模筛查的时候检查出的阳性病例非常之少,而很多人也只是“路过”了一下这些地方,怎么可能被感染?!而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同志可能都没见过红码长啥样!当然,也不是说进入医院就完全不用扫码了,目前来看,发热仍是新冠患者的主要体征,所以在医疗机构首次发热看发热的患者在接诊时由首诊医生查一下健康码其实也就足够了。哪些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应该适度保留?没错,就是明确中高风险地区的医疗机构,他们的作用是进一步明确所有就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这才是预检分诊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流行病学史的询问,这在低风险区的大医院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是不可能的),来判断患者是否与“阳性”患者有过交集,来评估感染情况!这也是第六条后半句要求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在入口处增设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人员帮助查询防疫健康码、协助手工填写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等候时间,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加细致适宜的服务”。因为中高风险区也有很多老人可能没有健康码,需要协助! 当然 ,相信没几个医疗机构敢自行撤自己的预检分诊,但本次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这个通知明确低风险区除某些特殊情况不应检查健康码,医疗机构撤掉大门口的预检分诊应该也是有依据的,特殊场所和特殊人员笔者认为指的应该是机场、高铁站等地的新入本地的人员(这些地方有输入的可能),医疗机构应该算不上特殊场所,最多新冠患者收治的医院勉强算吧。
疫情防控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损失太多,但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尤其是近期几起本土病例,应该是没有一例是通过预检分诊发现的,所以预检分诊在现阶段作用一般,甚至是没啥作用,特别是对低风险区的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建议可适度裁撤,加强诊疗环节的防控如患者就诊时口罩的佩戴才是核心。
所有专家强调的防控措施是手卫生、戴口罩、避免聚集、开窗通风!应该没有预检分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