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稻香村

小时候在北京,从记事起,大人总是带我去稻香村买点心,就是酥皮儿的那种,吃起来直往下掉渣,酥酥的、甜甜的,要捧在手里吃,不然吃的还不如掉的多。那时,稻香村的名号就是高级的象征,就像现在的“马克西姆”。记得离我家不远处就有一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望着里面的点心,馋得口水奔流,急得心里掉渣。有一次,口袋里有了几分钱,我像大佬般昂首进了稻香村,里面营业员姐姐问:您想买什么呀?我说:酥皮点心。她再问:您有多少钱啊?我说:5分钱。那姐姐噗嗤一笑:可以买一半一半的一半。其实人家是婉转告诉我,钱不够!可我当真了,说:行吧,说着把钱掏了出来,那姐姐赶紧把钱塞回我口袋,说:不要钱了,我扫些酥皮儿给您吧?我慌忙夺路而逃,那姐姐忙说:我闹着玩的……

长大以后,去看望长辈总要去稻香村买一匣子点心,匣子上铺一张有稻香村标志的红纸,再用纸绳一扎,提在手中就去孝敬他们了。

后来去了上海,也经常去苏州,看到苏州也有稻香村点心店,感觉十分亲切,似乎老友相识,我还进去买过点心,也是酥皮的那种,吃上去皮酥但不大掉渣,馅儿是黑洋酥或五仁的,软软的吃起来一点都不费牙。和北京稻香村比,各有千秋,似乎南方人更喜欢苏州稻香村。记得很早以前上海也开过几家稻香村,但后来不见了踪迹,好像上海人更喜欢吃“乔家栅”“老大房”

那时,南北稻香村倒也相安无事,即使有些小口角,也没现在这样你死我活的。难道没了一家,另一家会生意兴隆红火吗?我看未必!史料记载,一二百年前,有个苏州稻香村的点心师,到了京城开了家同名点心店,生意居然越做越顺,于是就立住了脚跟。从此南北两家店遥相呼应,共同传承着中华点心的精华。

此事不好吗?老祖宗都没相互掐架,怎么到了现在就要玩命了呢?其实,在北京稻香村前加一个北字,在苏州稻香村前加一个南字,岂不是南北和谐,互不相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