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二)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续上期)
一、何为三害
孙禄堂先生讲:
“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1、努气
孙氏太极拳体用的核心是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因此练拳时禁用以意运气的方式行拳。有人还强调什么要按照经络运气,如此所运者,非先天之气,不可能形成感而遂通的内劲,这是孙氏拳所摒弃的做法。
那么应该怎么练呢?
以形调息。
按照“九要”与三体式的规矩,通过形气意之间的协调一致,由此运化中和之气。因此无论在行拳还是在发力时,呼吸都要自然和顺,由以形调息到息调再到息无。在调息阶段虽然中和之气甚微,也要呼吸自然,通过起落开合与呼吸之间的和顺,自然行拳,不能努气。
2、拙力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行拳也好、推手、散手也好都不能用拙力,那么是否只要知道行拳时松柔,就能消除拙力吗?
答:如果只知行拳松柔,实际上仍不能消除拙力,知道松柔作为一个行拳要领能缓解一部分拙力,但不能根除拙力。
如若不信,孙氏太极拳有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行拳时不经任何动作调整随时都可以在原位发出整体的崩弹之力。如果做不到,则说明无论你的动作外表如何表现松柔,实际上仍有拙力在其中。
如何根除拙力?
第一行拳的架构符合六合之势,同时具备临界不平衡态的身势状态。
第二行拳时的劲路和顺通达。
如何才能做到呢?
即孙氏临界(极限)三体式功夫,此乃至松至柔之道。
3、挺胸提腹
练拳不要挺胸提腹,但同时身势不能软塌,而要呈现顶天立地之势。要真正做到在身体呈现顶天立地的状态下消除挺胸提腹,则就要讲究方法。什么方法:
其一是懂得行拳时如何调息。
其二是懂得行拳时合乎九要。
其三是在孙氏三体式上下功夫。
所以“去三害、守九要”与孙氏三体式是相互关联的一体的。
二、何为九要
孙禄堂先生讲: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1、关于塌,列在九要的首位,孙禄堂先生说: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塌,在这个字中要有内外之间的对应,腰下塌,指腰胯向下松塌之形,标准是在腰椎的命门处脊椎平直,不出现向内的凹窝。
尾闾是个穴位,是长强穴的别称,是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尾闾上提是指意,而不是指形,即在尾闾这个穴位有上提之意。这是引导气走周天的督脉之窍。
所以,九要中的塌字讲的是一下一上,腰胯之形下塌,而尾闾之意上提。二者要同时做到。
关于尾闾也有说成是尾骶骨或尾骨端的。但在孙禄堂先生的“九要”中,孙禄堂先生明确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即指的是督脉的络穴。
2、扣,孙禄堂先生说: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这八个字,字字考究。
扣不是窝着胸,而是胸部横向松开,但不是挺胸,而是通过肩井下沉、肩胛骨横向松开,引导胸前成一虚圆之势,是谓开胸。
开胸的目的是顺气,使营气沿任脉下降注入丹田。
这里有人会问:如果只知道呼吸,不懂如何逆运营气沿任督运行。该注意什么?怎么练?
的确,在研修太极拳初级阶段一般体会不到营气的运行。那么如何入门?
还是要从以形调息入手。
3、提,孙禄堂先生说:
“提者,谷道内提也。”
谷道就是肛门,谷道上提是帮助练习者找到前面讲的尾闾之意上提的方法,通过谷道上提找到尾闾上提之意。
4、顶,孙禄堂先生说: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顶是关乎全身内外的状态,其中舌顶是为了接通任督,配合前面讲的扣。头顶、手顶是为了全身松散开,与前面的塌腰和后面将要讲到的松、垂、缩相对应。但顶不是局部用力,而是周身用力均匀,不能把顶做成僵硬的状态,顶要极力,这个极力是均匀的,如气球充气般,而心要虚灵,头顶如丝牵,手顶似抽线,所谓虚灵顶劲,而非虚领顶劲。顶是意和势这种的虚无的、均匀的、浑圆虚空般发散的状态。
5、裹,孙禄堂先生说: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裹是肘这个部位行拳时的劲意状态,裹肘要与前面讲的手顶和下面要讲的松肩相对应。此意呈现的形态甚微。但对周身浑圆一气之意影响甚大。走劲时裹、翻、松、垂要同时呈现。
6、松,孙禄堂先生说: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松在横向上是松开肩根胯根,与手顶、膝顶相对应。在竖向上是自然垂挂的状态,与头顶相对应。这是松身最基本的状态。
就具体动作而言,松是针对实现动作目的的自主状态,是把不利于实现动作目的的各种干扰减到最小这样一种积极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慵懒的状态。
为什么要松?为了最大效率的实现动作目的。
这是很多武术练习者没有弄清楚的。
松与目的性(自主性)和紧的能力密切相关,松的程度与紧的能力相辅相成,在拳中,两者是一,而不是二。
松绝不是为松而松。所以,那些为了松而松的功法在拳术中是没有意义的。
松在竖向上讲,就是支撑和悬挂,在横向上讲,就是舒展、散开。
支撑的极致是一轴独立,这是导致身体竖向放松至极致的条件。故孙氏太极拳是自头顶至足跟,一轴独立支撑。
舒散的极致是浑圆一气八方散开,这是导致身体横向放松到极致的条件。故孙氏太极拳要求浑圆一气之意——八方散开、浑圆对应、无边无界贯穿始终。
孙氏三体式能将一轴独立支撑之能与浑圆一气之意融合为一体,并进而使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之势融合一体。故孙氏三体式是孙氏太极拳身步之势的基础。
这里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整体发力是自我检查松的一种方法。
7、垂,孙禄堂先生说: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垂也是关于肘的状态,前面讲的裹是关于肘的横向状态,含有一个横向的势圈。垂是关于肘的竖向状态,并与手顶、裹肘、松肩、缩肩根相对应,目的是形成手臂与周身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即曲中蓄直。
8、缩,孙禄堂先生说: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缩与前面讲的顶、松、垂、裹、扣相对应。
缩不是缩手缩脚、缩头缩脑,而是在肢体充分展开的同时两肩及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由此使周身各节之意极力舒散开,成为一个近乎无边界的浑圆球体。
缩与行拳时周身的舒展、散开及浑圆相对应。
9、起落钻翻,孙禄堂先生说: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九要中前8项规定,是针对如何使拳中身势合乎中和之气运行的要点,第9要讲的是对于中和之气运用时的要点。这里讲的起落是一个圈,即如机轮之循环无间。
在孙氏太极拳中起落与开合是一体。
初级阶段这个“起”是听、是钻、是随、是封——即听彼之意、钻彼之隙、随彼之劲、封彼之势(这里含拿法),四者一体,合之为横,四者一触即有、蓄而未发,故曰起为横。
这个“落”是合、是顺、是翻、是发——即合彼之机、顺彼之意、翻彼之势、发彼之身,四者亦是一体,合之为顺。
起落钻翻即开合鼓荡之势,乃内外一气循环之理。
“九要”相互对应,实乃一体之势。
如何对应?
一塌一提,塌腰,提肛。
四顶四缩,舌顶、头顶、手顶、膝顶,缩两肩根、缩两胯根。
五松开,松开前胸、两肩、两胯。
六轮转,虚实、顺逆、内外、起落、开合、裹翻。
齐公博师伯的学生李念慈有四言诗形容九要之势:
凌空悬顶半卧钟,
泰山飞来三体功。
起落机轮行一气,
裹翻如澜大江东。
总之,去“三害”、守“九要”之全体共同构成行拳时合乎中和之气周天运行的要领。
去“三害”、守“九要”乃行拳时身势大要,其核心是通过行拳引导体内的中和之气与拳中劲路、劲意、劲势相合,运化内劲,造就气势,由此形成动静合一、无屈无伸、不生不灭、感而遂通的技击效能。
研修孙氏太极拳者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规矩,如孙氏拳前人传有56字诀、16句要义等,我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认进一步细化之。拳中规矩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引导研修者进一步细化的导航路标。
第二讲  孙氏三体式简介
前面一讲,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其一“去三害、守九要”,其二孙氏三体式。此外,还介绍了练习孙氏无极式的作用是进入太极状态,接下来就是如何使太极状态成为拳中劲力的基础,将这一“至中和、至虚灵”的中和之气即内劲拓展到拳式的身势结构中。这个工作就是要由孙氏三体式来完成。
孙氏三体式对应的状态和功能是将十字、六合、浑圆一气之意即顶天立地中的虚灵之势融和一体,目的是开启、培育内劲。这既是孙氏太极拳体用的基础,也是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础。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揭示出内劲的进阶有明劲、暗劲、化劲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进阶次第。所以,内劲的拓展与充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样,孙氏三体式也有一个进阶过程,其练法构成一个修为的系列,这个系列源自于两种练法:
一种是入手就从拳中各项的极致规矩里练起,在这种极致的规矩中进入虚无空灵的状态。
另一种由虚无而始,无中生有,循序渐进,而渐臻极致之则,始终不离虚无空灵这一状态。
前者适合于有一定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强者,后者适合于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薄弱者。对于一般常人,两种练法交互进行,相互启发。
孙氏拳最终的三体式是临界(极限)三体式,但在过渡阶段孙氏三体式的形态和相应的规矩有多种。
于是有人可能要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呢?
建议是如果在35岁以前开始练拳,则两种方法都要了解,交互练习,才更有利于步入正轨。如果在35岁以后才开始练拳,以前没有从事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基础,则一般说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定,从第二种方法的某个阶段入手,以神气虚无、松静自然为度。
因此,对于身体素质一般者,孙氏三体式是个练习系列,大致分为六步:
最初级:正面前倾三体式。
初级:侧面前倾三体式。
准中极:正面立身三体式。
中级:侧面立身非临界(极限)三体式。
高级:准临界侧面立身(准极限)三体式。
最高级:临界侧面立身(极限)三体式。
因此按照过渡的方法站三体式,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由何式入手站,取决于练习者的素质基础。
站三体式关键有两条参考线:一条线是后足跟内侧的切线并与后足轴线成45度,同时与前手的方向平行,简称为A线。另一条线身体重心垂直地面的延长线,简称为Y线。
1、正面前倾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前一拳的位置。肩胯朝向正前方。
练习时的要点:
1)前手大鱼际与后足跟相通。
2)迈步大小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准,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一拳左右,前膝顶劲与命门互撑。
3)两肩向外松开之意与两手内合之意对应。
4)两手前后有撕棉之意。
5)两膝含向内扣劲之意,不内扣露形,两膝与两足同向。
6)两足跟含着向里扭劲之意,不露形。
2、侧面前倾三体式,前脚顺直,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前一拳的位置。肩胯四平,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练习时的要点:
在正面前倾三体式体会要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开肩、开胯、开胸、阔背以及身法中正斜之间的关系,即看斜是正,看正是斜,身法劲意的变化暗含其中。
何谓开胸?即胸前有一虚圆。
3、正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照海穴。肩胯朝向正前方。
练习时的要点:
1)前手大鱼际与后足跟相通。
2)迈步大小以不牵动身体重心为准,迈步后身体重心在原位不变,前膝顶劲与命门互撑。
3)两肩向外松开之意与两手内合之意对应。
4)两手前后有撕棉之意。
5)两膝含向内扣劲之意,不内扣露形,两膝与两足同向。
6)两足跟含着向里扭劲之意,不露形。
4、侧面直立非临界三体式,前脚顺直,第三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内侧照海穴的位置。肩胯四平,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难度比侧面前倾三体式大,锻炼强度也大。可以相对充分地体会身体随肩胯展开时的浑圆球劲之意。同时劲自脚起如游龙缠绕盘旋腾然而上。
笔者示范的单重直立非极限三体式
笔者示范的单重直立非极限三体式(侧面)
5、准临界(极限)侧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第二个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经后足踝骨的内侧的水泉穴落到足根。肩胯四平,所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
该式相比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难度更加加大,除了要体会浑圆球劲之意外,还要重点修为紧中求松,松紧同时共生的状态。
6、临界(极限)侧面直立三体式,前脚顺直,前脚大脚趾踩在A线上。同时Y线落在后足踝骨的内侧后沿的大钟穴落到足根。肩胯四平,所形成平面的法线与正前方成45度。同时开肩、开胯、开胸、阔背,六合一体,周身浑圆一气之意。
该式难度极大,身体重心有将要游离出体外的感觉。若无前五步功夫基础,一般人根本站不住。重点体会身体处于临界不平衡态时,体内中和之气对重心的支持——如立虚空。
支一峰师兄言:若能坚持站此式,则感而遂通之效就由此彰显。若能站一两个小时,如齐公博先生,则能产生身如电人的效果,其劲雄浑、灵妙、深透已非常人所能知,更非常人所能及。
以上六种三体式,实乃六步功夫,展示了孙氏三体式实际上是一个修为系列。
下面将重点介绍正面前倾三体式、侧面前倾三体式、正面直立三体式、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这四种过渡三体式的形态特征、技术标准、劲力状态。对临界(极限)三体式,这里不作专门介绍了。
介绍分基本形态、具体规矩和劲意状态及要点,这样三个方面来简述。
1、正面前倾三体式
其形态是两肩两胯正对前方。
标准是前手食指、鼻尖、前足大脚趾及前足足跟、后足踝、尾闾在同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身体重心坐在后足踝骨的内侧前一拳的位置。同时前手往前推,肩根往回抽。前膝前顶,两胯根回抽。后手放在肚脐下。前后两手的掌根下坐,手指张开如抓球状,掌心内凹,两手之间有撕棉之意。前后两肘下垂,两肩松开,前胸往后背贴,背部肩胛骨自然向两边外侧松开,六合一体。
劲力状态,身体前后、左右劲力充沛饱满,十字劲,前手之力正对尾闾和后足的踝骨内侧,手足之间劲力通达。此式特点是直立圆柱劲呈现强劲,但横向缠绕的螺旋劲不明显。
这是开始站三体式时,让人体会一下什么叫正,什么是十字直横互寓。但此式不能充分体现孙氏拳的技术特点。
因此只是在刚开始练习时体会一下十字劲。练有一定基础后,就要转向侧面四六三体式,而不可长期驻足于此式中。
2、  侧面前倾三体式
其状态就是《形意拳学》第四版和《孙禄堂武学录》中的三体式拳照。这时身体躯干的法向与正前方成四十五度,所谓侧肩侧胯。由于当年江苏省政府规定江苏省国术馆民众班半年一期毕业,为此孙禄堂先生降低了原本孙氏三体式的难度,特意拍摄了这个为了普及需要的三体式拳照。
该式的劲力状态,使周身劲力的均匀散开与手足之间的劲力相通相合,也就是将正与斜、螺旋与中直、平圆与立圆统一起来。这是孙氏拳的技术特点。所以,当年在国术馆教学时,虽然这个三体式降低了孙氏三体式的难度,但此侧面四六三体式仍能体现孙氏拳圆直一体这个技术特点,因此,采用该三体式作为一般初学者入门基础,而不采用正胯三体式为基础,正胯三体式不能体现孙氏拳圆与直统一一体这个技术特点。
侧面前倾三体式重点体会的就是浑圆一气之意与六合整劲一体,即圆与直的统一,圆中寓直,揉直为曲。
3、正面直立三体式
各项练法与正面前倾三体式大致相同,唯由太极式迈步时身体重心的位置不变,即一轴独立。该式与前两式相比,后腿支撑的难度加大。
4、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
该式在练习时有五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下蹲,二是开步,三是肩胯、身躯与手臂的状态,四是呼吸,五是身劲。
该三体式侧面状态
下蹲,一定要感觉自己的尾闾垂直坐向后足的足跟,坐到坐不下去为止。开始练习时,要让自己的后背、命门、臀部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并沿着自己的重力线往下蹲坐,在下蹲的过程中,后背、命门、臀部要始终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力度不变,尾闾以意插向后足足跟。只有这样下蹲,才可能找到下蹲的极点。使曲腿下蹲形成自锁,此时后腿的膝关节内侧的弯曲角度一定是135度。
一式含四象正面状态
开步,下蹲成太极式后,一式含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此时开步迈腿,在迈腿时,要尽量使自己身体的重心线的空间位置不能发生移动。即依然要保持下蹲时后背、命门、臀部轻轻地、均匀地贴敷在墙上,力度不变的状态。做到这一步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开始练习时要尽量做到接近这种状态。如此,才能体会到胸、腹、臀部位松空,而周身其它各处涨满,在身形架构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周身内外合一的鼓荡劲。体会到四肢及背部犹如男性阳具勃起的状态。
肩胯、身躯与手臂的状态,站三体式时,肩胯要同时向外松开,肩胯内根要同时回抽,卷抽至丹田,两肩两胯内窝要开,身前似含有一巨大的圆柱。前胸左右扩展,向身体内侧略呈凹形,前胸有贴向后背之意,头顶起,尾闾下垂,提肛。前臂之小臂要水平,肘尖指地,肘窝朝天。同时,前手、前膝要极力往前顶并与肩根、胯根回缩形成顶抽之势,并使身体意轴尽量不要前移。前手食指、鼻尖、前脚的大趾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所谓要三尖相照。如此周身骨节节节伸开,随呼吸开合鼓荡。
呼吸,要均匀、深长,逐渐形成自然。开始练习由调息入手,鼻吸鼻呼,吸气时,意念由手指尖引领着周身毛孔吸入,同时有皮贴骨之感。呼气时,体内之气由后背即手臂毛孔呼出,同时手臂即背部汗毛和肌肤有浑圆涨满之势。进而呼吸时感受到内外呼吸之气的交换。呼吸时,背部及外肩、外胯始终张开,而胸、腹、肩窝、胯窝及臀部则要始终松弛,如此循环,谓之调息。此意由有意渐臻无意,逐渐归于息无。
身劲,站三体式不可在某一处或某一对力格外用力,而要各处用力尽量均匀。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通过三体式结构使身体各处用力均匀。
该三体式正面状态
初期练习,先从六对力入手。
第一对力,头的虚灵顶劲与落气塌腰及命门饱满、尾闾下插为一对。
第二对力,前手前顶与肩根回抽为一对。
第三对力,两手食指指天与肘尖指地为一对。
第四对力,前腿膝盖前顶与前腿大腿根(胯窝)回抽为一对。
第五对力,两手通过肩胛骨前后拉开(如拉弓一般)与两肩井向下沉为一对,所谓两手如撕棉。
第六对力,两足跟外扭、同时两膝里合(皆是有意无形)与两胯外开为一对。
以上六对力即要同时出现,又要各向均匀散开。不可使某一对力突出用力。如此一轴独立,八方散开,周身如一气球,即于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着六合整劲之势。
劲力状态,与侧面前倾三体式所不同的是要单轴落地。侧面前倾三体式的意轴是自重心经过会阴到地面,两腿成三角支撑。而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的意轴是自重心到后足根踝骨处。此意轴要准确而坚实,因此需要有孙氏无极式的锻炼基础。侧面直立非极限三体式不仅要求周身劲力均匀,直圆合一,而且产生内外虚灵自如之效,成为球劲。
没有三体式的功夫,孙氏太极拳行拳一动即错。
孙氏三体式练有一定成就者,身体的外形架构不变,而周身产生出高频振荡力。再进一步能出现电击力的效果,如支一峰先生。更为高明者,则能周身如电、劲若游针,如齐公博、支燮堂等先生。有了此种功夫,与人交手时,其劲不生不灭、无屈无伸、因敌制敌,感而遂通而致胜。
支一峰先生讲,三体式站出电击力后,周身融合,顶天立地,含蓄着无穷无限的劲势。冥冥中油然而生——天小我大,惟我独尊之意。此意并非由冥想或意念假借而来,而是自然而至,真真切切。
孙氏三体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规矩要求精致严谨。练习孙氏武学,三体式要多站。孙氏太极拳行拳时浑圆一气之意中蕴含的六合整劲之势从哪里来?
即从三体式的身势中来。
最后,孙氏三体式呈现的状态及其规矩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共同的身势状态和规矩。这里面的要窍是体悟由三体式构成的六合之势是如何形成的,这里面有一系列内外对应的关系,相关内容在以后单元中将结合具体拳式进行介绍。
下一个单元中我将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初级状态与要求。(待续)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 讲武术历史,孙门外的人恨我. 讲孙氏拳练法,孙门内的人恨我. 但讲真话就不能妥协,就不能去照顾别人的感受. 考中国武术史,如果没有孙禄堂,中国武术既谈不上"学'更谈不上&q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三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 现将缺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二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影响了读 ...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三)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续上期) 第四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行拳的初级状态与要求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走架初级状态 在前面第三单元中从两个维度简要介绍了孙氏 ...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一)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这个简介针对的对象是有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基础者,不是针对没有基础的初学者的教学课程. 第一单元  何谓孙氏太极拳及其创立的背景 在介绍孙氏太极 ...

  • 孙氏太极拳行拳基本规矩——去“三害”、守“九要”

    练习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是去"三害".守"九要".这个规矩出自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对身势基本状态的规定,由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共同构成 ...

  • 吴氏孙氏太极拳炮锤拳八卦掌四大学海灯法师面前显身手

    吴氏孙氏太极拳炮锤拳八卦掌四大学海灯法师面前显身手

  • 孙氏太极拳十六种拳劲

    剑云老师教拳时一般很少谈拳劲.笔者曾向老师询问拳劲,剑云老师说:"形中.气正.意真.神圆有了,诸多拳劲就可以自然产生出来.功夫不到,规矩没有稳固到身上,找劲是舍本求末.规矩已经稳固到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