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浦山麓的水 他们治理得富于人文之美
□ 翁奕周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海之阳,州治所在焉。
韩江从闽西汀州大山里发源,大埔三河坝汇集梅江、梅潭河浩浩汤汤奔涌南流。当六千年前潮汕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站在韩江出海口的竹竿山南望,韩山、葫芦山、乌洋山、桑浦山、七屏山、冠山、横山、妈屿、礐石……只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海岛。再过一千年,这个地区开始成陆,韩江带来的泥沙冲积平原,由樟林到桑浦山,形成一条又一条带状陆地,逐次向南海推进……陆地包围的岛屿成山丘,最大的就是桑浦山。
潮州城北,韩江一支大干流“古潮州溪”,经过西湖、枫溪区东部折向凤塘,经揭阳玉滘汇入榕江;南段又从浮洋,经桑浦山北麓,再汇入榕江。“古潮州溪”形成于汉晋,湮灭于北宋。韩江干流又分出北溪、东溪在澄海入海,西溪入海口在汕头,直至今天。
宋以后,潮汕平原发育日益成熟,辗转南迁的中原移民,纷纷入潮,创基建村,繁衍生息,成为潮州人。唐儒家道统中人韩文公,开启了文气之先,后来入潮的氏族,接延了中原的文脉,诗礼为范,耕读传家。他们安于生活,又在改造生活;潮汕平原形成历史中的水不可抗力,他们就在可改造的历史中,利用水把生活环境变得生态美好。看看,桑浦山麓那三位潮州先贤,他们改造水的历史,把自然改造成人文,然而两者又并存。
桑浦山峰峦叠嶂,丰林秀木,苍苍郁郁,山岚瑞气,钟灵毓秀。在东麓庵埠,秀美的梅林湖畔有个村子薛陇,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诞生了潮州先贤薛侃。薛侃号中离,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而未为官,身为王阳明高徒,回乡在桑浦山麓、梅林湖畔,结斋“中离书院”讲学,传播王阳明学说。在其带领影响下,形成“潮州王门学派”,影响周围若干省学子。
薛侃在桑浦山麓讲学,不甘于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村中、揭阳县城均有其府第,他的出行,学子的来访,关注颇多的是,民众的耕田灌溉,商贩者货运,起居者物资运载……在图舟楫之便的时代,水路何其重要!他发现在冲积形成的平原上,地面高起或低洼,水退形成的池塘、水道残留,在内洋野外,比比皆是,于是薛侃想到了,将这些联通起来,因地制宜,依据地势,开掘人工溪流,把桑浦山东西两面的水连结起来。做一项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践行“知行合一”的王门理念。
这是一个大工程,非举一人之力能完成。除了人力付出,开凿还要涉及民众田亩损失,人多嘴杂,协调也要费功夫。这是劳力又劳心的工程。薛侃不畏困难辛劳,毅然多方做工作,取得了潮州知府的支持,派潮州府经历参与工程管理,还有本地出身的举人相协助,共同动员了海阳、揭阳七都的劳力开掘。因为天时地利,三个多月的密集开工,在明嘉靖七年(1528)三月,用了三个多月完成这项工程。
这样,庵埠寨旁韩江支流庵江,跟梅林湖沟通起来,又经彩塘的永安湖,连接了古彩塘溪,再流经金石境内,通沙溪,由浮洋再进入揭阳枫口及登岗、炮台,汇入榕江。把桑浦山两面的水网连通起来,称之为“中离溪”。此溪一开,“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
在王阳明去世后第三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薛侃在金石的中离溪边修建“宗山书院”,这既是讲学的地方,又是奉祀王学的祠堂,别称“阳明祠”。这是薛侃为纪念老师、传播老师王门学说而修建的。薛侃的《中离溪记》碑亭、石碑立于此。潮州士子雅集,是继“中离书院”之后的又一处王学研究、传播的地方,进一步促进了“潮州王门学派”的影响力。这王门学派中,便有薛侃的好友潮州先贤翁万达。
翁万达,号东涯,官至兵部尚书。文官出生,却一生武职,戎马倥偬,走南闯北,镇守边疆,护卫朝廷,事功卓著,张居正称之为“明嘉靖时代第一边臣”。薛侃、翁万达是知交好友。翁万达为官在外时鸿雁传书,回乡时一同游赏桑浦山,交流切磋王门学说,翁万达也有王门学说著述。
薛侃、翁万达也同属于揭阳县人。早在宋宣和三年(1121),海阳县割一部分建置揭阳县,桑浦山南麓鮀浦都割为揭阳县辖地,接壤的龙溪都(庵埠)也归属揭阳县。明洪武三年(1670),翁万达先祖从福建迁入鮀浦都举登村落户。翁万达年少时也在龙溪都读书。他们同为明进士,同为王门中人,在家乡又一样乐于治水、造福乡梓。
由于倭寇为患,翁万达后来举族搬进蓬洲所城。这是翁万达向朝廷奏准的,周围民众搬进城里兵民共居。薛侃开掘中离溪连通的水系往南,流进鮀浦都部分别称“东涯溪”,跟蓬洲所城护城河“鮀济河”相通入海。蓬洲所城修于明初,鮀济河已日久淤塞。这样一来,由于鮀济河出海口出现沙汕脊,阻拦潮水激起滔天巨浪,海阳、揭阳、饶平三县的船只经过这里,常被被击翻覆没,海盗伺机乘险打劫,河道淤塞,影响所城官兵船只及时到场保护;河道淤塞,同样不利于船运物资、各行业从业往来,在交通舟楫为便的时代,这对民众起居、劳作影响有多大!翁万达多方协调,促使知县给予财政支持,所城官民一千多人协力疏浚,加砌石岸,防止砂质壤河岸的崩溃,东城门前的河上修建一座石桥。这些措施,极大利于防御运输,便于民众起居生活、出城劳作办事;河道的畅通,也有利疏水排涝。尤其是,“交水环鮀,风气停蓄”,有了通畅流水,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积聚了起居、劳作等生活需要的美好气息。翁万达为之撰写《鮀济河记》,记述了历史美事,启发后人。
翁万达去世十一以后,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从海阳县东南部划出部分置澄海县,揭阳县在桑浦山南部鮀浦一带也割给澄海县,但龙溪都割回给海阳县。
就在翁万达去世的同一年,薛侃的同乡,又一潮州先贤林熙春,在龙溪宝陇村出生。明万历十一年(1583),林熙春进士为官,天启四年(1624)以户部左侍郎告老还乡,崇祯四年(1631)逝世,他及父亲祖父三代被追赠“户部尚书”,一生经历过四朝。林熙春归乡,关心桑梓,同样也关心着水。
林熙春老家庵埠宝陇,在潮州城里有府第,当他往返于村里和城里的时候,从三利溪出发,经过枫江,从枫口进入中离溪,回到庵埠。舟楫给他带来多少便利,民众也一样有便利;当河道淤塞不利行船,他不便,民众也有着更多的不便,出行的,贩运的,劳作的……薛侃在《开溪记》中已明确地说,后世的人要承接起来维护,经常疏浚,中离溪带来的利益就会更久远。在中离溪开掘九十年后,林熙春承接起来,主持疏浚中离溪,并撰写了《嗣濬中离溪记》,也立碑亭、碑记在宗山书院旁。嗣濬记说到,溪已淤塞到“半塞”那么严重,民众都在盼望能疏浚,林熙春收集民意代为反映,得到海阳县令拨款帮助。林熙春跟本地乡绅一起组织施工,在春季稻谷没有收成的季节,雇佣民工疏浚,使他们还有了收入。看到农民比较贫穷,林熙春认为不能劳役民工。林熙春还表示,就如薛侃说的,要让中离溪的益处长久,这事办起来虽困难,但还是非承接起来做不可,不然想着留待后世的人,后世的人又这么想,那么永远也做不了。
沧海桑田。潮汕平原几千年中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没有给我们苍凉,而是欣欣向荣。秀美的桑浦山水,因为他们而没有沧桑,且有了乡邦自豪的人文大美!
诚然,农耕时代已从我们身边走远,你可以说,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便利,这样的水路没有意义了;你甚至还可以说,当周围的田野建满厂房楼厦时,不需水利浇灌,这样的水网没有意义了;你还可以说,现在自来水方便,不再像过去饮用水靠井水靠水流,这样的水流没有意义了。但是,到处的建筑物竞相填高基地,水涝灾害来了,即使你屋里没有进水,你出门就不介意路面成河?当到处的水流不再流,或者因为我们的不重视到处污染时,你以为我们还总能永远安全饮用水?事实上,即使水流的很多功能都丧失了,保护我们身边的水流,保持畅通,使清洁不受污染,借助水的灵性,美化生活环境,“风气停蓄”,凝聚生态跟人文相协调的美居气息,是有了经济就可以忽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