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历史悠久神秘而美丽,知道的人却不多!
可能好多上海人都不知道,在阿拉上海市金山区,滨临杭州湾畔的沪杭公路北侧,有一个仅存的原生态小渔村,被誉为“上海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距离大海仅一步之遥!都说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可小渔村是什么模样?去一趟金山海边的金山嘴渔村,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寻找到上海最初的模样。
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滨临杭州湾畔,沪杭公路北侧。
金山嘴渔村与海中的金山三岛隔海相望。有谁能想到,从金山嘴至金山三岛之间曾经是一片陆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村落和城堡!三岛原本在陆地上,在南宋时金山沦海,金山之北形成一道犁形凸岸,即金山嘴。随着杭州湾的形成,金山海岸不断内坍,风潮海溢频繁,常使内陆成为斥卤之地,至清雍正年间才基本稳定,千余年间海岸后退近20公里,大片平原沃野被吞噬入海,大小金山成为海中岛屿。
金山嘴渔村地处杭州湾北岸,海水里带大量的泥沙,有钱塘江的水注入,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所以海水是黄的也不足为奇。
一条沪杭公路从渔村穿越,公路北侧是海鲜一条街,公路南侧是海堤。与大海仅一步之遥,与海中的金山三岛隔海相望。
停靠在海堤的渔船,貌似非常原始的状态,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盐腥味。但是海水不是很干净。发自内心地希望海水变得如天空般湛蓝、清澈。
目前渔村还有18艘渔船从事近洋作业,每天都有大量的鱼虾上岸,而渔民们把鱼虾都晒在护塘脚下,渔村弥漫着鱼腥味也是正常吧!
早上渔船回港后,有小小的鱼市,很是热闹,渔民们就在马路两边分拣着一天的战利品,海鲜种类很多,有白虾,龙头烤,小黄鱼,昌扁鱼,海蜇等。
金山嘴有不错的海鲜一条街,游人可品尝各种海鲜。对上海的市民来说,金山之行,实现了不出本市游“滨海”的愿望。品种多样、味道鲜美的海鲜美食是渔村的一大特色,海鲜美食街及渔家客栈小吃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位于老街口的海岸瞭望台,七八米高,占地面积很小,就像是一个“袖珍型”的炮楼。是金山嘴渔村标志性建筑。
一块刻有“金山嘴老街”字样的巨石就放置在老街的入口处,后面是逐浪亭,下台阶便进入了渔村老街,沿老街过定波桥、再走栈桥、栈道、渔业村,最后再回到逐浪亭。如果走马观花似的走走看看,半个小时就能兜遍整个渔村。
金山嘴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十分兴旺。在清末民初,小镇上有商店、作坊36家,仅经营渔货的渔行客栈就有10多家:每逢春、秋两汛,大鱼、海蜇旺发,来观潮的、买鱼的、经商的游客、商贾云集,海塘上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现在的老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全都是新建的仿明清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山嘴渔村达到顶峰,有出海渔民10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1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南至钓鱼岛,北近韩国济州岛。自80年代后期起,由于众多化工企业的兴建,大量污水流入杭州湾,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逐步衰竭,形成了渔船搁沙滩,渔民上岸来的状况。大部分渔民告别赖以生存的大海,有些务工,有些经商,还有些念念不忘大海,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养殖、渔货加工等业务,也有些渔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沪杭公路一侧,开起了数十家海鲜酒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作为金山黄金海岸线的一个旅游点,使古老的渔村重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老街里开设了海鱼文化馆、妈祖文化馆、渔具馆、民间收藏馆,开设这些展览馆也许是证明渔村的曾经的历史,也给作为旅游景点的渔村增加点内容。
倚靠在定波桥上,看着静静流淌的运石河。起始于1730年开挖的运石河,是一条专为运输筑海塘石块而挖掘的人工河。
金山嘴渔村老街里已经没有什么历史遗迹了,要寻找历史遗迹,也只能到各种展览馆里去寻找。唯一的遗迹就是海岸瞭望台了,这是一个二层楼高的圆形炮楼型建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建造的,它也是金山嘴渔村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徜徉于金山嘴老街,悠笃笃闲游慢逛,与当地渔民瞎侃随聊着。走进他们的生活,听听渔村的故事,感受他们浓浓的小资情调。
据说在金山嘴渔村里,有许多禁忌,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传统。吃饭不叫吃饭,叫享饭,喊吃饭叫开饭。筷子叫篙子,盛饭叫兜饭,因“盛”字与“沉”字同音,不吉利。吃鱼时把鱼翻个身,叫掉头,这“翻”字也不吉利。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而是把筷子整齐地靠在饭碗边,因“搁”字有渔船搁浅的意思,不吉利。把筷子放在碗边,则是渔船停靠在码头边。
这是渔村中央的祥鱼湖,关于这湖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清雍正七年,金山建海塘,太仆寺卿俞兆岳命人开挖运石河里的废土料加固海塘,在工程快完工时发现还有一公里海塘无土可加,于是俞兆岳命人将村中18亩土地挖空,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祥鱼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