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海霞:读张继炼老师《牧人》有感

原创作者:刘海霞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读张继炼老师《牧人》有感

张继炼老师的这篇《牧人》是一篇描写老家人逃荒逃难的作品,文章刚开头描写的场景:满山满沙满疙瘩满滩的植被已荡然无存,湖边绿油油的草毯没有了,榆树柳树连最不容易剥皮揪页的沙枣树裸露着或挺拔或弓身或弯曲或倾斜,或亮白或干白或灰白或黄白或黑白的树干,毫无羞涩地骨突着枝干,毫无顾忌地暴露在戈壁,沙滩上以往浓浓的成片的黄蒿已荡然无存。从沙滩到白刺疙瘩上,从草滩海子到山上,满滩满沙满疙瘩满山,都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细细碎碎、跌跌撞撞的脚印,人的脚印,人群的脚印!人群杂乱的脚印!满山满疙瘩满沙满滩不见一只羊、一头牛、一峰骆驼 一匹马一条狗,除了人就是人。全都是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东倒西歪、饥饿如疯的人…父亲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想学着别人去扒树皮,却没有找到一棵树,哪怕是一颗有树皮的小树苗,想学着别人捋树叶,没有找到一棵有树叶的树,想学着别人在草滩上挖野菜,草滩上除了满目疮痍的洞坑,就是杂乱的脚印。学着别人抓个野兔或是老鼠,视野里除了人没有见到任何动物的生命。父亲被饿昏过去以后,沙爬子、乌鸦、蚂蚁、斯爬牛以及其它的一些小昆虫无所顾忌地在父亲脸上、身上、双腿、双脚上肆无忌惮地爬行,就像爬行在沙疙瘩上或爬行在死去的动物尸体上。当这些场景如一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作何感想呢,我是觉得特别心酸心痛,心里如一窝蚂蚁在翻腾,可想而知当时的老家人生活是到了怎样的饥寒交迫、衣不蔽体才选择了逃荒这条路来维持生命。据查阅相关资料,在1958~1961年间,中国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的农民多达3000万人,而民勤死亡和外流人口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达65000多人,人口比例下降27.1%,当时的中国逢遇自然灾害,加之兴起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原本就食不饱腹的中国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苦难,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横尸遍野。我是小时候曾经听到老人们提起过有老家人逃荒这么一回事,但具体的情况不知道,因为当时岁数小,没什么感受,长大了也就忘了这件事。今天通过张老师的这部作品,把当年老家人逃荒的场景再现,把民勤人逃荒的艰难痛苦挣扎跃然纸上,描写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衣不蔽体、瘦骨如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没有老一辈人那样的经历,但是我们通过这部作品脑海里像放电影一般通过文字的形式经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那个年代的老一辈人的生存、生活、苦难与挣扎。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在那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挣扎着走出了老家,来到了金黄色的沙漠、绿毯般的草原、美丽的湖泊。热情好心、胸怀宽广的巴音岱老爷一家人接纳了父亲,父亲从刚到巴音岱老爷家时的窘迫,到后来成为了正式的羊把式,是父亲般的斯琴图调教他,手把手地教他,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只要肯吃苦,没有学不会的东西"。父亲特别勤快,上进聪明,很快就掌握了牧人生活的基本技能,深得巴音岱老爷一家人的喜爱,父亲成为了真正的牧人。以致到后来巴音岱老爷一家的胸怀宽广与无私,给予了父亲草场、牛羊、牲畜使父亲成为了真正的牧场主。文章中描写的父亲也是一个心怀宽广的人,在牧区生活中,谁家有困难总是伸出援手,庆格勒家的骆驼生病了,父亲守了三天三夜,直到骆驼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开始饮水吃草。牧民家的马拉肚子,父亲守了四天,后来治好了。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父亲,懂得感恩的蒙古人,同样也送给父亲驼羔、山羊,这些厚重的礼物来回报父亲。文章中的父亲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铭记当年逃荒时挣扎在死亡线上,蒙古人的救命之恩,时刻感谢感恩着蒙古人,尊重着蒙古人,尊重着蒙古人的信仰。父亲的经历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逃荒的经历其实是令人沉痛、心酸的,这段历史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我们应该深刻铭记,它是中国人民遭受的巨大的史无前例的最严重的一次灾难。文章最末尾写到父亲再一次回到了老家,老家依然还有逃荒逃难的乡亲,父亲把自己并不多余的吃食分给了濒临死亡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父亲在奶奶的支持下,把骑乘骆驼杀了,将一半驼肉分给了村民饱食一顿,一半留作口粮,带领他们翻沙梁走湖泊趟戈壁,父亲用他微薄的一己之力救济着别人,温暖着别人,也救活了后来成为了我们叔叔的人。现在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似乎总是充满了诸多的不满、失落与惆怅,其实我觉得这部作品也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通过当年老一辈人生活情景的再现回放,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父辈们经历了怎样的沉痛艰辛的磨难,才走到了今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中国的大历史事件,应该被我们深刻铭记,同时我们也更应该珍惜父辈们,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楼房住,有洋车开,夏天开着空调,冬天供着暖气,物质及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这篇小说里的父亲充满了深深的对蒙古人的感恩,在我们阿拉善这样一个集蒙汉回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同样有着启示我们的作用,它有一种温暖的氛围,提示着我们要各民族团结,心存感恩,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信仰,反对民族分裂,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这篇文章昭示着一种精神,一种人类大爱无私的精神。

作者简介刘海霞,医务工作者,喜欢用文字书写生活、喜欢用诗装点生活。希望阅读更多的书,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