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关备五弓
武式太极拳宗师李亦畲对“身备五弓”有明确阐述。以人体脊椎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命门处)为弓把。现整理太极拳的通三关和备五弓。欢迎阅读!
01、通三关
太极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与静坐功、气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练太极拳时,脊柱节节松沉,随着动作的开合,会阴间的裆劲有上翻之意,百会穴虚领顶劲,而气往下沉,内气沿任督二脉自然流转,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脉和督脉自然接通。因此,气功中的“通三关”,在太极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气功内所谓“通三关”,即要求气通过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包括整个脊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气功的坐、卧、站三功是采用静功法任其自发地通过三关的,而太极拳的这种“行功”,则是动中求静,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过程中,通过专一而动,使意志集中,以求得动中之“静”。拳论云:“心不静,则不专,动作全无定向矣。”太极拳行功由于具有一定指向的动作和意识的相互辅助,同时在行功过程中内劲与外形又要做到尾间正中神贯顶、气沉丹田海底间和含胸拔背、开胯圆裆,促使气从裆中过来,这样就锻炼了这一条全身前下后上的循环大道,日久之后使气功中的“通三关”可不去求通而自通。
“通三关”应从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着意追求。通了“三关”,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觉,但不必妄求,否则极易发生流弊。在陈式太极中,“通三关”的练法举例也有特定的姿势。在这种拳式中,任督二脉可以用意交互运接。
如十九势中的“闪通背”,当头与肩往下栽时,臀部往上一挑,则督脉由会阴起,从长强穴(脊背)逆行而上,过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会阴,是引阳入阴,绕行一周。右手从裆下向上引时,任脉即从会阴起,由丹田逆而上,以至承浆穴(下嘴唇),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接住,从人中逆行过前顶后顶,由哑门、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入会阴,是由阴附阳,绕行又一圈。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从下上引,则督脉又自会阴经长强逆行而上,以至头顶百会穴,其时督脉上运已半圈;待下一势掩手肱拳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任脉接,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复入会阴,是已经绕行三周。闪通背(三通背)一势,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
02、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用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抽换,带动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合、虚、吸气、蓄势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内气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命门穴先有微往后撑松沉之意,在提顶(百会穴虚领顶劲)、吊裆(会穴托起丹田), “上下一条线”的身法中正状态下,使重心稳定下降。在推手运化时能做到螺旋式引进而又“让中不让”(不失我之立身中正)的作用。
开、实、呼气、发劲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胃部内气下行丹,胃部和胸廓自然平复。落胯塌腰,腿劲下沉,而内劲往前透发。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胀,冲脉气旺,命门穴继有微往后撑之意。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而后发之势。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
手弓,以肘为弓把,用意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颈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称作“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有定向的前提。手弓备,则听、拿、化、发,处处能整而不乱。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弓腿时,前腿胯根松沉而前送,膝关节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超出足尖),后腿膝关节有力而微前送,而胯根则松沉而又后撑。后坐时,臀部与足跟齐为度。前进后退,臀部之劲要贯到足跟,两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使能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使能做到劲起脚跟,注于腰问,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合为一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并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势,须检查五弓是否俱备,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转换”是旋动灵活。
太极拳全身的总虚实在于腰肾的转换,腰肾转换的枢纽在于腰脊命门穴。腰脊一转而周身全动,缠绕运转,顺遂无滞。内外合一而主从不乱,上下相随而贯串协调。腰脊命门穴是“身弓”中的关键。
推手时一搭手即五弓俱备,源动于腰脊,缠绕运转,劲贯四梢,呼吸行气,周身劲整。才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动之至微,发之至骤,蓄发相变,滔滔不绝。所谓“全身都是拳”“全身处处是太极”“但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之”。
五弓合一是全身内外整体劲练法的一种具体规定,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练拳即为推手,推手仍是练拳。一站势为静,静中触动,一变势为动,虽动犹静。处处时时能“五弓合一”,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
今以五弓合一歌诀概括其窍要:身是弓身劲似箭,踢打拿跌不斗力,内外相合管中线,一身五弓备蓄发,黏随引进走螺旋;离弦莫叫与穴偏。上下左右中气先;敷盖对吞细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