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那些孤独的老人
01
在常人的眼里,城里的小区里,是很热闹的。小区里,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年轻人去上班,老年人在闲聊,打打牌,跳一跳广场舞,都过得很开心。
只有在农村,常常看到独居的老人,一年到头,也只有过节的时候,才有儿女过来看看。平日里,老人总是形影相吊的样子,很孤独。
其实,在小区里,也有很多孤独的老人,尤其是在小城市里。
02
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儿女长大了有出息,去遥远的大城市工作,要是有机会去国外工作,就再好不过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是城里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养鸡养鸭养猪,那就是往低处走,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只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才是人生往高处走。
很多父母,为了把儿女培养成才,耗费了毕生的积蓄。还有一些父母,为了儿女在大城市安居乐业,把自己唯一的房子也卖了,宁愿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老了,真的可以靠远在大城市的儿女养老吗?
有人说:“儿女去了大城市,就等于半个儿女;儿女去了国外,就等于没有儿女。”
这句话,说得有些过分,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相距千里之外的儿女,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偶尔拿一些钱给父母花;国外的儿女,好几年都不会回家,偶尔打个电话问一问父母的情况。
父母老了,如果还有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在本地,那么父母还有一个依靠的人,如果儿女都在很远的地方,那么都靠不住。
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王大爷和刘阿姨,他们唯一的儿子去了深圳工作,是某企业的副总经理。按理说,深圳和湖南不算太远,但是儿子工作很忙,一年到头,也就回来一次。
前年夏天,王大爷过世了,家里只有刘阿姨一个人。刘阿姨身体还算好,但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一直都很悲伤,精神有些恍惚。
每天一大早,我都能看到刘阿姨提着布袋子去买菜。有一天,我问刘阿姨:“今天,你买了什么菜呢?”
刘阿姨说:“哦,我什么都没有买,什么都不缺。我只想去菜市场里看看,听一听说话的声音。”
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一酸,差点就掉眼泪了。一个独居的老人,每天连一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她的内心是多么难受。嘈杂的菜市场里,她还可以和商贩讨价还价,这样的“聊天”方式,让她找到了一点点温暖。
那些儿女一年到头都不在身边的老人,真的很孤独。虽然小区里人来人往,但是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并没有多少言语和感情上的交集。
03
并不是所有的儿女,都能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并不是所有的儿媳和女婿,都能够接纳爱人的父母。
当老人和儿女常常争吵不休的时候,老人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孤独。儿女家和父母家,分明就没多远,但是他们却“老死不相往来”。
我的表舅以前是县木材公司的职工,退休后,一直住在公司的大院里。后来,大院拆迁了,他就住进了高端小区的电梯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
表舅常常生病,每次生病只有表舅妈陪着。表舅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他们很少和父母来往。
表舅和儿女来往很少,原因是表舅把家里的存款给了儿子,并没有给女儿。女儿觉得父母太偏心了,就常常找父母吵架。后来,表舅在公司大院拆迁的时候,把拆迁款给了女儿,才缓解了父女之间的争吵。但是,这件事又惹怒了儿子,儿子认为父母太不讲道理了,这些钱,本来是应该留给儿子的。
表舅家不差钱,但是引起钱财的事情,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两个儿女,都不肯让步,得了好处还觉得自己得到太少。
有一次,表舅住院了。我去医院看望表舅。
表舅说:“哎,真的没有想到,我辛辛苦苦一辈子,居然落得晚景凄凉的下场。”
作为女儿,如果不想孝顺父母,那就有一万个理由,反正都是父母的错。那些孝顺父母的人,从来不会挑剔父母,而是理解父母。
在小区里,有些老人,分明过得很好,但是他们的内心很孤独,他们缺少了儿女的关爱。
事实上,不管左邻右舍有多好,都不能代替儿女的爱。钱和房子,可以改善生活,但是不能驱赶孤独,也许房子越大,孤独感越强。
04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老人体谅年轻人,知道年轻人工作很忙,在外面混得不容易,尽量不打扰年轻人。
可是,年轻人是否能体谅老人的不容易呢?很多年轻人,一开口就是说:“我没有时间,我现在还没有买房子,我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只要年轻人愿意照顾父母,就总是有办法。把房子里拾掇一下,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加一张床;把日常开支省一省,不差父母那两碗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以为住在小区里的老人,就真的过得很幸福,总有一天,他们也需要人来照顾,作为儿女,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孤独,也许比贫穷更可怕,比病痛更可怕。
陪伴是最好的爱,作为儿女,如果真的没有时间天天陪伴父母,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帮助父母赶走孤独,也是一份孝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