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五年级,词语教学依然不可忽视

264.五年级,词语教学依然不可忽视
练习中有一道题目,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使用“鼓励”和“怂恿”。这道题并不难,全班没有一个孩子选错的。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还是有十来位孩子在这道题目中扣分。为何?因为把“怂恿”的“恿”字写错了。
若这是一道看拼音写词语的题目也就罢了。这是一道抄写题,也就是说,这十来位孩子,愣生生地就把“恿”字抄错了,写成了“勇”字。
仔细一想,真的是“抄”错的吗?非也,这些写错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抄,而是想当然地“写”了一个进去。很显然,“恿”字并不常用。一查,“恿”字通“勇”,古文恿从心,武勇从力。“怂恿”一词指的是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劝说”为“文”,因此该用“恿”一字。
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词语,但为何写错呢?
原因有二:
一是看题习惯有待加强。一看这失分的孩子,还有几位是佼佼者。这分丢得莫名其妙,也可窥见孩子自我判断出现了偏差,以为这个词就是这样写。
二是词语教学不够到位。到了五年级,老师就会有一个错觉:高段的孩子,已经有自学的能力,该放的要大大方方地放。但一放,就发现很难收回来。再举“怂恿”这一例,是让学生抄它几遍加以巩固呢,还是从字源出发,理解词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通常情况下,因为教师的“错觉”,会将抄写作为第一选择,忽略了字源的价值。
几年前,就有专家提出,教学生字,一定要从字源出发,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当然,不可能每一字都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可触类旁通,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很多,有一点最可贵:选择合适的方法赋予每个词以生命的意义。
五年级,词语教学依然不可忽视。
有些词,以为孩子们懂了,实际上他们真不一定懂。
前些日子,教学《示儿》这首诗。孩子们早已会背,朗朗上口。这是学情。就如三岁孩子会吟诵《静夜思》一样。
学习时,我请孩子们看注释理解诗句,并提了一个问题:
“这首诗的意思有没有跟你想的不一样的地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真叫人忍俊不禁,当然也令我深思:
“我原来以为‘乃翁’是一个人的名字,没有想到是指‘你们的父亲’。”
“我以为‘元知’是什么公式,原来是‘本来知道’的意思。”
“‘中原日’我以为是一个节日。”
……
若没有这个问题,我永远不知道孩子们原来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当然,有了注释,有了背景资料,几乎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由此可见,有时候,词语教学是立根之举。
胡校长给我们磨课,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研究课后的生字词语。
好友说,一年级,要重点教字词,二年级,要教重点字词。这句话很精炼,很受用,很契合字词教学的年级需求。我想,重点字词的教学,要贯穿每个年级始终。
那么,什么是重点字词?
我想,一篇文章的重点字词大概可以有这几类:
一类是很有新鲜感的字词,学生几乎没有碰到过。比如,六年级的《好的故事》一文,好些词孩子们都没有遇见,如“皱蹙”“膝髁”等,这些词,不教,孩子们就无法理解。尽管阅读策略中有“不懂的词语可跳读”一说,但具体到某一个语言情境中,不懂则无以为立。
一类是能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词语。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即是生字,又能体现圆明园被毁之前的辉煌,如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诗情画意等词。还有些课文的关键词语还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更要好好设计如何运用词语来盘整一篇课文了。
一类是书写或读音很容易错的词。如多音字。通常情况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读音也跟着相应的变化。“间”“冠”“强”“龟”等字,平常又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出错,就要好好设计如何教。
一类是学生认为难写或者难读的词语。这是基于学情的词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明天,要重新补学“怂恿”一词。也告诫自己:备课有时候比上课还重要呀。
(昨日与小张老师到高银巷小学,三楼处,一棵银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也是校园网红树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