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改变创意产业
当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普遍被认为最不会被人工智能威胁到的创意产业也将被改变。那么,创意型人才会不会也将面临被失业呢?
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新兴技术对创意经济的影响的报告,创意产业正在被新兴技术改写。调研团队对超过50个来自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普遍认为由于目前不同新兴技术的成熟度不同,现在要下结论创意产业将被完全颠覆还为时过早,但是有几点值得关注:
1.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创意内容制作的产业链,这对社会同时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AI智能推荐
AI帮助创作者通过机器学习更有效地将内容与目标受众进行匹配,并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内容提供商推荐专门定制的内容。
美国流媒体Netflix、Spotify音乐播放器和中国的头条就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学习,从流媒体电影、音乐和新闻中分辨出用户的偏好,进行内容推荐。
AI内容制作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应用在创意产业中内容创作,包括音乐,艺术,时尚和电影。 它可以帮助人类生产对人类而言过于困难或耗时的任务。
案例:智能编曲和AI音乐
长期以来,音乐行业一直依赖于焦点群体来为大众定制电影和专辑。随着算法越来越擅长于推断人们喜欢什么和喜欢的原因,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运用AI在故事或歌曲中添加或删除元素,以吸引的受众人群。
甚至,用户在美国的 Jukedeck 或者 Amper Music 的网站上,只需要设定音乐类型、心情、速度、乐器以及音轨长度,就能为你创建一首歌曲。比如,用户以每分钟 80 次的节拍创建了一首时长为 2 分钟的民谣歌曲,Jekedeck 的系统会给这首歌取一个歌名,然后会以 0.99 美元卖给不用做商业的个人,或者以 21.99 美元的价格卖给企业商用,甚至可以以 199 美元直接把版权卖给用户。
挑战
1. 技术挑战
数据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人类能够根据少许经验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优的响应,但人工智能目前很难识别非结构化的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生成,AI需要自己能够分辨真实和不真实的输入信息,辨别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成为一大关键挑战。
2. 监管挑战
现有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严重不足,版权和公平使用、企业责任成为创意产业监管的主要挑战。如果相关法律问题过于棘手,将会降低数据所有者的积极性和权利所有者的创作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人工智能承担其功能导致的法律责任问题增加,企业承担的责任也会随之增加。经济与社会的权利平衡正在发生转变。在个人层面,人工智能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数字能力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在组织层面,内容供应者与技术平台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建议
1. 教会人工智能如何表达创意
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学习模仿情感,但仍不具备人类智能或感受的能力。虽然每个人都拥有各不相同的艺术和美学品位,但是只要能够提供人类美感与创意的培训数据集,就能让人工智能也学会其中的各种概念,使其从表面上理解人类的艺术欣赏品位。有创作能力的人工智能可以自行自创内容,能够在电影、图片和音乐行业之间传递各种风格,让人们能够窥视创意应用的能力。人工智能开发者应当咨询艺术家和创作者的意见,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变得更有意义。
2. 使用人工智能增强并加速创作过程
创意产业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制作初级模板,从而得出富有深刻见解的选择,还能优化工作流程,为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创意方面的协助。在广告行业中,Adobe 的 Sensei 软件等人工智能已经广泛用于快速制作广告模板,让创作团队选择最具吸引力的广告。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应支持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设计、开发和应用。关键问题是要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这些工具的大众化与普及,确保人工智能的跨平台应用,同时还要重视相关的社会效益。
3. 建立务实的实用案例和指南
推广更多的数据和更完善的算法将增强人工智能的能力,开发人员也将继续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伦理审查将更有利于私有企业的发展,检查算法偏见和考虑社会影响将成为例行公事。政府应当制定数据责任政策,并在数据收集、使用和分享等方面提供指导。
4. 确立人工智能的影响评估框架
人工智能的迅速进步带来了技术与监管两方面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评估人工智能对创意领域的潜在影响。然而知易行难,为此必须要找出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实用性与相关性指标。责任研究与创新(RRI)方法或许是构建全面影响评估机制的有效出发点。该方法“表明社会主体(研究人员、公民、政策制定者、企业、第三方组织等)要在研究创新过程中互相合作,才能使其过程和结果符合社会价值、需求和期待。”责任指标可涵盖以下内容:
稳健性:以现有最好的准确性与范围数据为指标基础;
客观性:量化评估起辅助作用,而非替代专业质量评估;
透明性: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开放透明;
多样性:多种指标来反映和支持人员及项目的体制内发展;
自反性:认识并预见指标的系统与潜在效果,并随时更新。
2. VR/AR发掘更多创意经济
市场动态
花旗银行认为VR和AR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6920亿美元。IDC预测其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114亿美元猛增至2021年的2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3.2%。高盛则预测,到2025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
全新个性化媒介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能够提供不受物理边界限制的全新媒介。创作者可以将当前的直角屏幕替换为 360 度全景视野,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用户将置身于全新环境之中,与之互动并作出各种反应。VR和AR不仅能够为受众及其环境提供定制内容,而且能够实现所有这些效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还能整合额外的感应设备,实现实时的用户互动。将这些信息与社交媒体账户等其他数据相结合,就能让内容对位置等背景信息做出迅速反应。
减少创作设计过程的成本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可能提升产品开发的效率。虚拟制样可以为企业省去或者压缩实体制样环节,减少概念设计到生产与商业化的时间和成本。沉浸式技术可以让设计师与样板进行更加流畅的互动,甚至客户或者自己就能直接完成制样。这就为设计师提供了比现有技术更高级的手段,从而改善最终产品的质量。
打造感性与知性体验的机器
许多艺术家认为,沉浸式媒介就是“终极感性机器”,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换位思考。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互动实验室(VHIL)证明,沉浸式技术在实验中能够激发感性,虚拟现实作品总体表现优于传统技术。也有研究表明,感性体验将成为最流行的沉浸式内容。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能够为出版商提供实现内容差异化的机会,催生前所未有的全新内容与形式。
挑战
1. 人才培养
沉浸式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这种不足还只有非正式的量化手段,数据显示对具备虚拟现实专业技能的自由从业者需求每年增加30倍之多。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增长还可能会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许多从业者都是自掏腰包办企业。
2. 制定符合消费者福祉的业务标准
软件设计师正日益依赖于收集个人数据来推动业务增长,企业运用数据来实现广告等内容的个性化。但是,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不适。世界经济论坛曾开展了一项涉及6 个国家的研究,结果发现有47%的消费者已停止或避免使用个人数据控制措施不足的服务,而在中国则高达70%。某大型社交网络开展的纵向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用户互动度越高,个体幸福感就越低。如果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设备同时用于信息传播、娱乐、教育和工作,那么各方就必须讨论最理想的设计形态。
建议
1. 考虑沉浸式技术投资能否同时推动更全面的创意经济发展
政府应聚焦支持沉浸式技术的硬件与内容,为其他创意活动打下坚实的产业知识基础。中国和法国就是很好的案例:北京市政府为企业提供高达1.45亿美元虚拟现实研发补贴,广东省等地区也有地方性的投资支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政府基金,为愿意与本土企业合作的国际制造商提供支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还掌握高达30%退税审批权,全部或部分在法国境内实施以及由非法国企业发起的项目只要符合资格都可享受。投资发展沉浸式技术还可以加强或培养新技能。公私领域都可扶持创造性艺术的社会组织和项目,填补技能与知识储备方面的空白。
2. 设计沉浸式技术时要重视移动技术的优势与弊端
技术创新对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为发挥沉浸式技术的全部潜力,监管者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个人数据管理指导原则,思考用户互动度以外的其他评估指标。领导者可参考移动设备的现状,思考沉浸式设备带给未来的各种因素,通过设计和监管做到取其精华。
3. 找出沉浸式技术社会影响的案例与策略
沉浸式技术的娱乐媒介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游戏、电影等多个方面。但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对社会和环境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人们还需要加强大众在这方面的认识。世界经济论坛正在与联合国和沉浸式技术生态系统中的领先企业合作,鼓励研发推动正面社会影响的实用案例。通过发展影响创意方面的虚拟现实技术,就能集中力量支持增强以影响为驱动的应用制作。未来,需要扩大合作网络的范围和外延,深化政府的参与,开发并推广“影响应用”的先进经验。
3. 新兴技术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
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正在互相融合
技术平台已成为数字出版商的主要推荐来源,其中,Facebook和谷歌贡献了70%的网络推荐流量,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五家公司拿走全球移动广告收入的80%,这将重新定义发布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平台将越来越多地负责编辑决策,而发布者则日益转变为技术平台。但是,目前还没有管理这种新趋势的完善框架。
各方利益需重新平衡才能实现创意经济的健康发展
创意经济采用新兴技术着实令人兴奋,但也必须认真考虑其负面影响。创意经济若想有益于社会,就必须通过对话与合作促使公私领域制定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政策。
资料来源:
1. McKinsey&Company, Creative Disruption: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on thecreative economy;
2. 赛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