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错过的草堂都在这本书里了
草堂文脉,浣花话杜,这本书里有草堂的“前世今生”。
浣花草堂的兴衰,往往是时代盛衰的侧影。草堂作为文化地标的祖源记忆通过口耳相传和历史文献来保存,使其在历代都留下了神圣的“印痕”。
从杜甫当年营建一亩居址作为草堂历史的开端,到后来重寻遗址和重建茅屋,到元明清复兴工部祠、草堂书院和草堂寺旧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从纪念馆到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杜甫时期“诛茅初一亩”到今天的800亩,并实施石本杜诗园——“杜甫千诗碑”工程……这就是杜甫草堂建立至今1260年的生态、文态建设曲折复杂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历代成都人关于杜甫衣食住行和笔底波澜“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的发展史。
2017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动了“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项目,成立由谭继和、张志烈、周维扬、丁浩、朱树喜组成的专家组,经历1000余个日日夜夜,《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终于面世。
这部“口述史”是草堂历史事件亲历者“亲历、亲见、亲闻”史料的真实记录,全书从“厚积文博 代代建馆强馆”“诗学薪火 名人心系草堂”“诗心为魄 学术持续光华”“文物管理 精心呵护遗产”“复兴茅屋 建设诗圣园林”五个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杜甫草堂70多年的发展历程。
翻开这本书,一段段精彩历史,一个个鲜活故事,令人倍感亲切。
秋风瑟瑟,一畦清霜渲染了秋日草堂的一派宁静典雅。10月18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辞书出版社承办的《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书首发座谈会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西南民大教授祁和晖、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等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参与口述史的“草堂人”围坐一起,分享关于草堂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在发布会上,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谈“草堂口述史”:“这是一部有细节、有情怀、有温度,能打动人的史书,书中很多细节,比文献记录更生动。”
比如读者们能从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名誉会长钟树梁老先生生前的口述记录中了解到,在他的少年时期,草堂是寺庙,住了很多伤兵,还养了马。僧人们烧水卖茶给游人,伤兵则把膏药贴在杜甫像上,求诗圣保佑。
李明泉副主席说:“这本书记录详实,具有文献、文学、情感三重价值。同时,它是两种历史的契合,一是诗歌史,二是对草堂本身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成为了成都草堂独有的记忆和历史。”
今天,传承诗圣文化口传记忆的薪火,以口述史的新视角记录七十多年草堂建设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变化,就极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草堂建设和诗圣文化领域的第一本口述史,真实地记录和完整地保存了成都学者、文人和草堂建设者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深刻感悟、深入思考和热切期盼,是把口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传统诗圣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想要走近草堂,走近诗圣的你不妨翻开这本口述史,让一位位“草堂人”带你去回忆那些珍贵的岁月。
然后寻一个秋阳暖融的日子来草堂,让书里的文字落到每一块匾,每一块碑上。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供图)
责编:唐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