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套数浅议
文稿来源:黄河散曲社
第六讲:散曲套数浅议
讲师:张四喜
在散曲工委编辑的人世情丛书《父母情》的262位作者中,竟然有130位写的是散曲套数,这就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或许是因为套数具有的故事性、叙事性的突出,使人们愤懑得以抒发,牢骚得以倾吐,个性得以张扬。(李元洛《元曲之旅》)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作曲者喜欢和接受。
套数是散曲体式之一,也可称之为“套曲”、“散套”,套数是连缀两支以上不同调名的曲子构成的组曲,在一篇套数中所用的曲子须用同一个声调,中间不可换韵。由许多曲子组合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律,不能随意颠倒顺序,或随意增减。《北词广正谱》在各卷首列有《北曲各宫调套数分题》,列举了北曲各宫调套数的组合形式。
散曲套数近年来的异军突起,绝不是偶然的,他使我们看到了散曲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为散曲套数的故事性、通俗性、叙事性,是最适合于表现和谐社会和现代的一种理想诗体。所以学习、研究散曲套数,对我们进一步提高散曲的创作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谋篇与布局
谋篇布局有序。谋篇也指立意、思路,立意要新奇峭拔,别人写多了的东西不再翻炒。选择进入角度说事,因为套数讲的是一个故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尽量要做到全套脉胳清晰,有头有尾,有叙述、有抒情、有感受,这样,才能给读者一个整体的、错落有致的实感。
张养浩【南吕·一枝花】《咏喜雨》,是一套结构严谨、整齐、标准化的套数典范。【一枝花】用三支小令组合,起句不做铺垫,开门见山,“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梁州】直抒胸怀,扬天长叹!“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把全曲引向高潮。尾声更是一鸣惊人:“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真的是于无声处响惊雷,通篇不绝千钧霹雳之势。
姚守中【中吕·粉蝶儿】《牛诉冤》,是一篇单曲较多组合的长套,曲由十六支小令组成,用四个层次铺排。前三支的【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为序曲:“春风几度”、“横风斜雨”、“嬉游绿堤”。写牛的淳朴、和自得于山水之间的悠闲之乐,是对下面牛诉冤的反衬,为第一层次。从【石榴花】到【幺】篇,“辛苦为谁乎?堰上拖船,渡头拽车”。受尽甘苦,充满冤愤,直至害怕“丑尸骸不着坟墓,是第二层次。由【满庭芳】到【耍孩儿】止,全曲逐渐进入高潮,“登时间满地血模糊,碎分张骨肉皮肤”。真是泣血声声,悲痛欲绝。尾声在“我元阳寿未终,死得真个屈苦。告你个阎罗王正直无私曲,诉不尽平生受过苦”中结束,整个过程虽然高潮迭起,却也铺排的顺理成章,结束的自然流畅。
张养浩的《咏喜雨》姚守中的《牛诉冤》都是我们学习借鉴创作套数谋篇布局的教科书。由于散曲套数篇幅较之散曲小令、带过曲大,自由度也相对大,我们就更应该在确定了套数的主题之后,合理安排,使全篇层次更加合理,这样,读者才会有整体的美感。同时,我们在大框架搭好的前提下,还有能力去利用每支曲子赋于我们发展的空间,发挥己长,去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特色,使通篇精彩纷呈,这个显然很不容易,但我们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
语言与抒情
由于散曲套数篇幅大,容得下大题材,便可以纵横铺排,不受一支两支小令的限制,虽然不可以面面俱到,然而对仗句、排比句、衬字,在套数的道场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套数中,你尽可能展翅翱翔,三支曲子不够,你可以选择七八十来支、如还未能尽兴,就再幺他几次。然而,散曲套数毕竟不是古风、歌行那样多纬度地抒情,他仍还要受到散曲格律的制约,只能抒其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字上下功夫,抒情聚焦,语言精要。
元人宋方壶无疑是散曲语言中的翘楚,他的【一枝花】《蚊虫》,是元人咏物散曲中上品,其语言之味道、细腻、尤以拟人手法之高超,状物而不留痕迹,当为我等认真理会学习。
“妖娆体态轻,薄劣腰肢细。窝巢居柳陌,活计傍花溪。相趁相随,聚朋党成群队。逞轻狂撒蒂㛿,爱黄昏月下星前,怕青宵风吹日炙”。让人一看便知说的是蚊虫,方壶先生不落俗套,选奇境入手,着墨于蚊虫的动态形态,几个对仗句下来,就把个蚊虫儿跃然于纸上。先生巧用了“妖娆、“薄劣”,真乃语言大师,功夫了得。明曲学家王骥德在《曲律》中云:“咏物毋得骂题,却要开口便见是何物。不贵说体,只贵说用。令人仿佛中如灯传影,了然目中,却摸捉不得,方是妙手”。我们虽然较之前贤相差很远很远,但通过我们对名曲名段的学习和领会,加强曲语的提炼、磨练,久而久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夫。
当代套数创作语言宜俗,此俗,非庸俗,低俗之俗,而是指平俗、通俗、即当代口语。当代语言的鲜活,灵动、传神等语质,对比一些僵化的雅言来讲,有更多的吸引力。而写套数,则尤宜口语为语言轴。
山西原平瓜农赵斌田的【新水令】《古城新韵》用的现代语,全曲顺着口语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先看他其中的一支【梅花酒】“罢罢罢且今日喜相逢,满城里一派升平,五谷丰登,百姓安宁。关前无马声,营里不屯兵。又只见城门口四时通,钟鼓楼两无声。行军署挂盔缨,军械架锈已生。旋风炮挽起绳,攻城梯不需撑。商贾行正兴隆,老石街早铺平。邻里人断纷争,小娃娃讲文明”。如述家常、说评书,通俗易懂,笔法流畅。再看他【端正好】《劳累的父亲》中的【滚绣球】“就是它,就是它,大青骡咱家分下,老父亲满脸开花。能拽犁,能运沙,你看它膘肥体大,亲煞俺宝贝圪垯。拴成一套新车马,不怕全家断处花。整天家拉土拉沙”。也像是戏曲中的快板,铿锵有力,灵动传神。这些百姓语言,经过我们曲手的釆集和提纯,不就很快就成为鲜活的曲语了么?
由于散曲套数篇幅多的优势,在若干支小令中,我们有意的选择有利于抒情的韵律,去大做文章是完全可行的。
在施耐庵【新水令】《秋江送别—赠鲁渊、刘亮》中,经过了【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后,作者感慨无限:“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这篇【折桂令】如果单成一支,似乎无头无尾,不易独立成篇,而【折桂令】恰恰就是【新水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前启后,关系重大,非他不可。这无疑就给了作者一个长镜头,使他的抒情才干能够发挥到极致。古人尚能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如此这般么?
写作和技巧
散曲套数的抒事性,决不是干巴巴的故事记录,而是通篇错落有致的语言艺术大成。散曲小令需要精雕细琢,散曲套数也不能例外,要选择情感力度最強,张力最大的语言,一首套数在高潮处如果能够出现一支精彩的段落,全篇就会生色不少,这种精彩是全篇的曲眼,会教人难以忘却。
关于口语中的助语辞,“儿”、“了”,只要有助于句子的走势和传达,删去反而会逊色。散曲中常用的衬字,在套数中更应当放宽,有助于强化思想内容的衬字,也不必一律精减。写曲不是写格律,格律是为曲子的内容服务的,不能单纯用加减法来衡量一首套数的好坏。
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虽是一篇运用衬字成功的特例,但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伏老》的尾声是全曲最出彩之处,曲谱首句七字,老先生竟加了十六个衬字,写成长达二十三字的千古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成为全篇的点睛之笔。
衬字是被诗词为了合律而省略掉的虚词,(如形容词、助动词、介词、连接词等),因为散曲的口语流需要,散曲现在所用的衬字,主要是指这一种。二是增加语句,如关汉卿在不伏老中加了“打不烂,砸不扁……”。山西原平的宋高柱在【粉蝶儿】《苦命的娘》【耍孩儿】中加了“响当当(俺成了当地挠羊汉),喜滋滋(矿上特招能上班),瞎蒙蒙(开山放炮被砸伤),魂飘飘(飞到鬼门关),梦悠悠(听见娘呼唤),一声声(都是神仙救命丹)”。我认为在散曲套数中衬字何处可加,加不加、加多少,都要为曲的主题服务,既不能排斥衬字,绝对不用,也不能随意搭配,喧宾夺主。
套数应尽量避免复杂词性结构而形成的长句,这就是套数创作中出现的“散文化”现象,怎样去克服这种“散文化”现象,这就要求或促使我们在作曲中,遵循逢双必对的原则,注意多用和用好对仗句和排比句,这对提高整首套数的韵味、美感,句式整齐,调谐交错,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元人刘时中【新水令】《代马诉冤》【雁儿落】中,“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疆义,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一支曲子就连用了四个“谁”字领起的设问句,让读者看罢不由心头一震,引发了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当代散曲大家李旦初【一枝花】《月夜望乡》中的【梁州】“爱看那洞庭秋月,南岳春莺;潇湘夜雨,爱晚凉亭。爱看那岚袅袅山市新晴,沙细细落雁梳翎。爱看那杨柳岸夕照渔灯,远浦边帆影云屏,幽篁里烟寺钟声”。无论是两句对,鼎足对,都显得非常工整,大段落的对仗句,如一排排波涛,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不能说散曲套数就是写对仗、写排比、写衬字,然而这三大件缺一不可,少其一,套数的韵味和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凤头与豹尾
套数是一种比散曲小令、散曲带过曲更加完整的组曲,虽不同于小令的“凤头豹尾”,可以一槌定乾坤,但也脱不开这个规律。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决定了整个组合的命运。
请看张养浩《喜雨》【一枝花】五个不同的起句:“用尽我为民为国力,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守盼望,一旦遂沾濡”。施惠《咏剑》“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张可久《湖上晚归》“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钟嗣成《丑斋自述》“生居天地间,禀受阴阳气。既为男子身,须人世俗机。“不沽朝野名,自守烟波分。斜风新箬笠,细雨旧丝纶”。无名氏《金陵渔隐》
无论是喜雨忧国的忧民的感叹、咏剑未遂封侯的悲愤、湖上晚归的旖旎清丽、丑斋自述的妙趣横生、还是金陵漁隐的消极厌世,无一不是引人入胜的凤头,起点明主旨,对套数的意象定格,宕开情思,扬发余波,激发读者思维的升华都会起到引领作用。
当代散曲套数当然较之元明散曲更为通俗易懂,在人世情丛书《父母情》里,元振华【一枝花】《重阳日电话问候父母》“鬓边秋色匀,篱畔秋风酿。匆匆都市客,袅袅菊花香”。屈胜德【一枝花】《思念》“星稀月渺茫,夜旷人寂静。秋风携故影,手杖伴亲声”。张小红【一枝花】《母亲》“易传青鸟飞,难见慈母面。关山归路遥,汉水月空悬”。吴月英【一枝花】《寄思》“品读游子吟,泛滥思河水。痛天伦梦碎,望故里愁肥”。刘增川【一枝花】《忆父亲》“父亲匆匆赴九泉,儿女凄凄回庭院。叫一声容颜依旧慈,哭几次怎地不开言”。无论是通过对健在父母的体贴,或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一枝花】起势更为奇峭、灵动和多样化,题材更为广泛,变化更为强烈,决不输前贤。
散曲套数的豹尾较难把握,套数在经过了一系列叙事抒情之后,气力已尽,已经将故事推向高潮,理所当然的进入尾声,想要翘高不易,远比小令更难。
【般涉调·耍孩儿】尾声短促,一般在嬉笑逗趣,而又寓意深远中结束全套,让读者回味无穷。如马致远《借马》“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杜仁杰《庄稼人不识勾栏》“则被一泡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曾瑞《羊诉冤》“我如今刺搭着两个蔫耳朵,滴溜着一条粗硬腿。我便是蝙蝠臀内精精地,要祭赛的穷神下的呵吃”。而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尾声,却能在全曲结束前,扬起豹尾,将全曲引向高潮:“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全篇始终未提及是谁还乡,埋下伏笔,最后由“那大汉”过渡到“刘三”,直至“汉高祖”!声调铿镪有力,情绪慷慨激昂,是元散曲中最好的尾声。
也有尾声是寄希望于未来的,如当代散曲作家邸梅兰【魔合罗】《回娘家看戏小住》“万语千言多少话,似水开源无尽头,叫俺朝夕相伴亲不够。愿只愿慈母寿偕天久”。也有尾声是提问式的,让你读后浮想联翩,如张琼的【端正好】《消失的无名河》“河床干裂芦花老,林立小楼斑驳桥。梦中碧水,水里青萍,萍上歌谣。无尽情思向谁道”!也有借景抒情的,让你在享受美感后合上书稿。如张恒的【耍孩儿】《武夷九曲溪游兴》“三三秀水,六六翠峰,九十九岩山水一体如仙境。身在其中乐山乐水诗情涌”。给人带来无限的愉悦享受。
学习研究散曲套数是个新课题,以上四个方面是我近年来创作散曲套数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因为自己创作经验不足,研究不够,还须进一步提高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套数创作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散曲套数的艺术能量是无可限量的,我们完全可以有胆识、有信心去开辟壮大这片希望的诗歌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