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老教师,曝光教育潜规则:20年后成功的,大多是这类孩子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你的孩子是否也曾出现过以下情况?
刚取得一些成绩,便开始骄傲自满。

稍微一知半解,就不听意见,随意指手画脚。

自我感觉比别的孩子优秀,经常不顾他人的“乱说话”。
IT有个专属名词叫“向下兼容”,是指软件可以在更多的电脑上运行。而 “向下兼容型人格”,则指的是孩子在为人处世中,既能做到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也能俯身尊重和聆听他人。
身为教师,曾遇到过很多看起来优秀的孩子,他们确实在某些地方是优于别的孩子的。可这些孩子,通常过于放大自己的优秀,不愿再与相对弱一些的孩子为伍。
其实这些孩子,恰恰是缺少了向下兼容的能力。
向下兼容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础
我的班里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每次组队时,却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
我细心观察了下,发现每次当老师讲完规则,他都能很快明白意思,并且快速发现取胜的关键。
而往往这时,很多别的孩子还停留在消化规则的环节,于是他就开始不耐烦地指点,有时还会说出几句嘲讽别人的话。
“这也太简单了!你们怎么这么笨?”
“猪都会做了,你怎么还不会?”
最后,大部分孩子都拒绝和他组队,而他,不但不觉得自己有错,相反还会向老师抱怨别人太弱。
后来和孩子的家长沟通过,但家长觉得优秀的孩子不需要去合群。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优秀的孩子可以不合群,但他必须要有能合群的能力。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很多,比如,某次稍微比别人考得好一点,或者比别的孩子多获得了一次赞美,就很容易得意忘形,骄傲自大。骄兵必败是每个大人都知道的常理,但孩子却可能要用无数次的碰壁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深究原因,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全面,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时,便会片面地认为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进而产生自傲心理。
但如果这些孩子,能一直保持脚踏实地,不放大自己,也不看轻别人,即便受到表扬,也能谦逊谨慎地继续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这样的孩子,势必将拥有更美好地未来。
每一个能保持一直优秀的孩子,都一定拥有着谦逊的品德。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向下兼容力,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谦逊的态度,而这,也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养。
向下兼容力,让孩子学会共赢
曾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哈佛学生何江,在哈佛大学毕业生典礼上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通过“费曼学习法”获得强大的学习能力:
在反复揣摩给弟弟出题的过程中,不但让弟弟的学习突飞猛进,还从问题根源重新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优秀的孩子,总能做到让双方都获得最佳体验和成就,能将“无用”化“有用”。
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钢琴艺术家唐,因为要南下演出,聘请了急需挣钱的白人托尼作为自己的司机。
一个是谈吐有礼,穿着燕尾服在礼堂弹钢琴的优雅博士,一个是混迹于夜总会,啃着鸡腿言行粗鄙的普通平民。
一路上,俩人因为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不同,发生了无数次摩擦。唐忍受不了托尼的粗俗,托尼看不惯唐的故作清高。
直到一起渡过路上一次次的危机后,两人最终理解和接纳了彼此的不同,成为了能互相帮助的朋友:
唐看到托尼写给妻子的信,笑话他写的像绑架信,帮他润色进了一句句温暖的情话:
当我想起你时,我想到了爱荷华美丽的平原。
而托尼,在影片结尾邀请唐去他的大家庭参加圣诞聚会,让唐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被尊重的感觉。
生活中,我们不妨也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和自己认为比较弱的人相处。那时,他们会明白,适当放低姿态,选择和别人同成长,才能真正做到彼此成就。
一个拥有向下兼容力的孩子,一定是在滋养了别人生命的同时,也让自己拥有了持续优秀的底色。
如何培养孩子的向下兼容力
1、尊重 “相对弱者”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你所拥有的优势。
有些教育方式,总是让孩子去盲目膜拜强者。但孩子认知的单一性,导致他们将膜拜强者的对立面简单理解为鄙视弱者。
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为和表达方式有时候是“简单粗暴”的,他们会通过打击和轻视弱者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也是强者中的一员。
无论是孩子间的个体差异,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分配,这些都会导致每个孩子出现局部的“相对优秀”。
此时,身为父母,更应该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不以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认可个体发展和知识环境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无论对方是谁,无论对方现状如何,至少做到基本的尊重。
2、懂得换位思考和共情
网上曾有一个暖心视频广泛流传:
正在玩喷泉的弟弟被突然冲过来的大孩子撞倒,一旁的姐姐发现了弟弟的无助和委屈,急忙上前搂住他,笑着安慰。
那些有同理心的孩子,总能第一时间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是让孩子的“诚实,谦逊,接纳,包容,感恩,希望与宽恕”,去代替“说谎,自大,目中无人,见利忘义,狭隘和自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阿瑟·齐亚米考利也曾说过:同理心会让人产生想要改变自己与他人生活的力量。
这份力量,是孩子天性中的正义感促发所产生的强大行动力。而那些拥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更有动力向前走。
3、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原胚造型
在一篇文章中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带女儿去拜访新邻居,两位大人相谈甚欢,孩子们也是闹成一团。等到天色渐晚,女儿意犹未尽地和新伙伴道别,并约定了下次一起玩的时间。
回家后,女儿兴致勃勃地和母亲分享自己的快乐,最后嘟着嘴说了句:“如果隔壁的小姐姐不结巴就好了。”
孩子妈妈听出了女儿口中的遗憾,微笑道:
“那你今天和她玩得开心吗?”
“开心!”
“那你还觉得她结巴这件事重要吗?”
“嗯,好像真的没那么重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孩子被“一叶障目”时,父母需要做那个拨开“叶子”的手。
教育学家托马斯·阿诺德曾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子先正身,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对孩子长久岁月里的言传,和润物细无声的身教。
导演王家卫曾分享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见自己,是了解自身,清楚自己,见天地,是不局限于自我,让眼界更开阔,见众生,则是将所学所思分享给别人,与他人同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很无助的。
他需要披上我们穿给他的铠甲,身有锋芒,也需要被鼓励被引导,打开蜷缩的身子,伸出紧握的手,去感受去接纳不同。
同为父母,我们深知,孩子终究要成长为独自面对成人世界刀霜剑戟的大人,童话世界不会一直存在,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与他人相处,与外面的世界相处的能力。
而培养孩子的向下兼容力,不是让他一味放低姿态,去迎合,去虚与委蛇。相反,是让他明白,既要不委屈自己,也要不忽略别人,能拥己之长,也能容人之短,能做最好,也能接受最坏。

作者:牧青野,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