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电视记者角色的符号解读

(编者按:选了两篇笔者在10年前的论文,看看如何用符号理论来研究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内容提要】电视记者经历了从镜头后到镜头前、从“播新闻”到“秀新闻”的演变。如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记者扮演着多重角色,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从符号学角度看,电视新闻是一个符号系统,电视记者就是其中的一个符号。本文在对目前电视记者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符号学的浅层表意和深层表意理论,对记者的角色进行解读。通过解读这一符号,以探讨当代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与定位。

【关键词】电视记者  角色  符号

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改版后增加了《记者跑腿》的环节,记者接到群众报料后即前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名曰:“鞍前马后、服务到家”,强调电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积极干预,记者角色由“代言”变为“代劳”,甚至有“秀新闻”之嫌。其实,《记者跑腿》的创新不足为奇,我们可以发现,当今荧屏新闻记者的身影异常活跃:有的在现场直播中滔滔不绝,有的在调查黑幕中乔装打扮,更多的是在舆论监督中“替天行道”。电视记者扮演的这些角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如果说整个电视新闻是一个符号系统,电视记者就是其中的一个符号。我们试图用符号学的方法来解读,探讨当代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与定位,进而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一、电视记者的角色符号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视新闻记者承担的是在屏幕上看不见的幕后工作,很少在镜头前出现,更难得在电视里与观众见面,这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分工。然而,近十年来,随着电视新闻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采用的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等新形式,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大胆地从镜头后走出来,勇敢地拿起话筒,不再拘束于肤浅常规的电视新闻报道,而是对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势,提供更快捷、更直接、更生动的新闻报道,这就是出镜记者。

电视记者出镜源于西方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录音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莫罗首创了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对德军轰炸英国作了生动的描述。电视记者在现场录音基础上增加了图像信息传播,形成了今天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经常采用的报道形式。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栏目催生出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当今电视屏幕上,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电视台,电视记者出镜,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而许多电视台在招聘新的电视新闻记者时,也把是否能够出镜作为甄选标准之一。采摄分离成为当代电视新闻报道的专业分工,电视记者就是要出镜,能出镜。

在激烈的电视新闻竞争中,记者不仅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而且在镜头前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播报,纷纷扮演起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甚至于“秀新闻”。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如果说整个电视新闻画面是一个符号系统,它的界面人物--电视新闻记者就是其中的一个符号。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符号的基本构成分为能指和所指,他把符号比作一张白纸,“能指和所指就是纸张的两面”[①]。能指构成表达面,所指构成内容面,由此可见,出镜记者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形成相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关系。那么目前活跃在屏幕上的电视记者都承担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又有什么含义呢?

角色一:现场报道的记者——证人。电视新闻报道的精髓在于现场报道,特别是现场直播。对于站在新闻现场的记者来说,他的能指是现场报道记者或叫“前方记者”,而它的所指就隐含着证人的角色,他代替观众的眼睛,充当起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证人。

角色二:主题性新闻的记者——导游。目前,我们的报道中还有许多主题性新闻。出镜记者引领观众将新闻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由现象真实进入本质真实,逐步领会新闻的主题。此时,他的能指是主题性新闻的出镜记者,所指则是“导游”,这个导游的角色使命在于:一方面是引导受众在所述事物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降低受众接受难度,另一方面是适时提供新闻背景信息,为受众释疑解惑。例如,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3年度电视专题类获奖作品:《云南农村征地调查》,节目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农民土地无偿被征、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盲目征地土地荒废、征地矛盾如何解决。记者象一个导游,引导观众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对云南农村地方政府违规征地现象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角色三: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侦探。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应用新闻学派,它认为新闻记者应当直面社会黑幕,勇于深入调查,敢于揭露丑闻背景,闻名于世的“水门事件”报道就是其代表作。新闻调查的选题往往要涉及黑幕,记者要如同警察办案一样,追踪侦查,调查出新闻表层背后的隐情和真相。此时,出镜记者的所指又变成侦探。如2006年6月《焦点访谈》的《王子鞋城税案调查》,记者如同侦探一样,深入到王子鞋城,对整个鞋城的纳税情况进行推理、调查、印证。当记者充当侦探这一角色时,他的调查活动也变成了新闻事实的一部分。

角色四:隐性采访的记者——演员。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常常根据新闻拍摄的需要假扮其它社会身份,以便深入到新闻事实当中,取得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信息。在这种隐性采访中,电视记者的所指又变成演员,他像演员一样根据“剧情”需要变换身份。例如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2年度新闻专题类获奖作品:《鲜火腿遭遇污染》,两名记者假扮成火腿采购商,深入到金华市的一家火腿生产厂,为取得对方信任,两名记者甚至准备好了名片、介绍信等。由于有火腿采购商的身份作掩护,他们顺利拍到了工人往火腿浸泡池里添加敌敌畏的关键镜头。

角色五:为民跑腿的记者——公仆。在民生新闻栏目中,记者在接到观众投诉后,往往带着投诉人来往于各个职能部门间,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如消费维权、邻里纠纷等,这里,这一角色的所指又变成公仆。例如,在《记者跑腿》里,记者有时象是民政部门人员,照顾被遗弃在路边的孤儿;有时象是居委会人员,解决邻里纠纷;有时又象是卫生部门人员,将堵在小区门口的垃圾处理掉。我们说的公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仆就是为人民服务,记者无论是代言还是代劳都是在为公众服务。狭义的公仆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记者过分介入到新闻事件中,行使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那就是越俎代庖了。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能并不是单一的。在各种新闻报道中,记者常常交叉扮演着多个角色,有时是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的证人,有时又是一个如数家珍的导游,或演技出色的演员,或破解悬案的神探,当代电视新闻记者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角色。那么,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扮演的这些角色合适吗?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解读它。

二、角色符号的深层表意

哲学家拉康认为:“依据解构主义的看法,意义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因为能指总是流动不居,漂浮无定,在意指过程中能指与其说指向一个所指,不如说是带出另外一个能指。”[②]这就是符号的浅层表意和深层表意问题。在对电视记者角色的符号解读中,我们也可以构成两个符号系统。用图示如下:

能指1

所指1

符号1(浅层表意)

所指2

能指2

符号2(深层表意)

在第一层次(浅层表意)的符号系统中,由“能指1”和“所指1”共同构成“符号1”,由“能指1”指向“所指1”的意指作用已经建立,它指向一种知识、一段历史、一个事实、一种理念、一个意象。但当它进入第二层次(深层表意)的符号系统时,“符号1”便变成了“能指2”,这时它抛弃了自己内里的知识、历史、事实和意向,除了可见的外壳外,一无所有,并且义无反顾的奔向一个新的能指。“这个过程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形成符号在能指和所指方面的延伸和拓展”[③]。例如,《新闻联播》的片头画面构成两个符号系统:在第一符号系统里,画面中各种人物与景物是符号的能指,所指代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社会阶层,其浅层表意是《新闻联播》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第二符号系统里,这一全国电视新闻信息总汇(能指),加上含有国家和社会主义意味的五星红旗,所指就是对国家各阶层团结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强调,其深层表意是《新闻联播》的政治性和权威性。

下面我们再用符号学的双层表意理论来解构电视记者这一角色符号。按符号学理解,浅层表意层次是能指与所指之间、以及符号和它所指涉的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玫瑰”意指一种“落叶灌木……刺很密……花多为紫红色,也有白色”及“这种植物的花”。即浅层表意层次是符号明显的意义,是大众文化和视觉传播中的一般常识。具体到本文第一部分所讨论的记者角色上来,对于现场报道的记者来说,他的所指是证人,他代替观众来到新闻现场,见证在新闻现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及进展状况,见证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时刻,满足受众第一时间见证新闻事件发生的心理,此时,它的浅层表意就是新闻现场的目击者;而对于主题性新闻的记者来说,他扮演的是导游角色,浅层表意就是新闻故事的讲述者;对于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来说,他扮演的是侦探的角色,浅层表意就是新闻事实的揭密者;而对于隐性采访的记者来说,他像演员一样根据“剧情”需要变换社会身份,虽然他们尽量不出镜,却能把黑幕掀开,取得铁证,此时其浅层表意是新闻内幕的演示者;对于为民跑腿的记者来说,他扮演的是公仆的角色,在这类节目中,记者不再只是记录事实的旁观者,而是要参与新闻事件中,此时他的浅层表意就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用表格可表示为:

能指1

所指1

浅层表意

角色一

现场报道的记者

证人

新闻现场的目击者

角色二

主题性新闻记者

导游

新闻故事的讲述者

角色三

调查性报道记者

侦探

新闻事实的揭示者

角色四

隐性采访的记者

演员

新闻内幕的演示者

角色五

为民跑腿的记者

公仆

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根据符号的双层表意理论,第一层次即浅层表意系统又为第二层次即深层表意系统提供了新的能指:记者角色符号的浅层表意分别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新闻事实的揭示者、新闻内幕的演示者、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均成为第二符号系统即深层表意系统的能指。

那么,在第二个符号系统中,这些新能指和所指及其深层表意又是什么呢?用符号学解释,符号的深层表意是一种文化意义,即符号的意义不再单纯地来自符号本身,有时甚至与符号的第一层意指本身毫无关系,而是源自对符号的一种社会使用与社会评价,即第二次符号化、第二次意指化。如玫瑰第二次所意指的爱情就与它所表示的“落叶灌木……刺很密……花多为紫红色,也有白色”及“这种植物的花”这一物体毫无联系。具体到电视记者角色:

对于角色一,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来说,他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真实场景中,见证在新闻现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及事件的最新进展状况,此时,他意指为一种以现场目击的视角,引领观众了解现场实况。同时,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本身就证明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记者的现场解说,与现场画面相配合,也大大提高了电视画面的可视性。这一符号系统的深层表意是充分展示视听传播的特点。

对于角色二,新闻故事的讲述者,则通常站在完全知情人的角度、广度上,或纵横天下,或俯仰古今,深入新闻事实本质,甚至巧妙的加入叙述者的主观看法和主观情绪。此时,他意指为一种全知视角的叙事,对于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他从全知视角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扫描,同时根据受众收视兴趣巧妙地加以编排和发挥,从而激发对新闻主题的关注。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播报语态,变严肃庄重的“播新闻”为娓娓道来的“说新闻”。此时,记者新闻故事讲述者的作用是通过故事性,增强受众阅读力,其深层表意是解读电视新闻。

对于角色三,新闻事实的揭示者来说,他与角色二,新闻故事讲述者不同的是,在节目一开始,或记者进行新闻调查前,事实真相和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对他和观众而言都是不可预知的,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事件的进展,新闻真相层层揭开,观众的好奇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就是限知视角的叙事。这种限知叙事的方法增强了节目过程的悬念感,利用不可预知性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其深层表意是解密电视新闻。

对于角色四,新闻内幕的演示者来说,记者通过暗访,揭开重重黑幕,体现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此时,他指向舆论监督的焦点。同时,由于记者是借助另一社会身份进入到新闻现场的,采访对象、采访环境完全真实,记者起到提高舆论监督,增强公信力的作用,其深层表意是行使媒体监督权利。

对于角色五,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来说,他的“跑腿”行为,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他所在的媒体和栏目。这里回到前面所说“秀新闻”,什么是“秀新闻”呢?如果说“播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那么“秀新闻”就是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报道,它展现的是记者活动和报道过程。对“过程”的报道是符合电视传播特性的,由于有记者的参与,形成了记者、观众、节目的三方互动,记者这一行为具有提高服务性、增强互动性的作用,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其深层表意是树立媒体形象。用表格可表示为:

能指2

所指2

深层表意

角色一

新闻现场的目击者

真实时空的视点

展示电视特点

角色二

新闻故事的讲述者

全知视角的叙事

解读电视新闻

角色三

新闻事实的揭示者

限知视角的叙事

解密电视新闻

角色四

新闻内幕的演示者

舆论监督的焦点

行使媒体权利

角色五

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服务受众的亮点

树立媒体形象

三、电视记者的角色错位

通过对电视新闻记者符号学的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在记者扮演的角色表层背后,透露出完全不同的信息,电视记者角色不仅仅代表个人,他也是媒体的形象符号。然而,在不少电视新闻报道中,由于对符号意义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产生各种错位,由此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影响了出镜记者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影响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做报道员不做评论员

在电视记者的角色符号中,不论是新闻现场的目击者,还是新闻故事的讲述者,都是电视新闻的报道员,而非评论员。刘其中教授认为:“新闻就是新闻,言论就是言论。记者不宜在新闻里发表个人见解;如果真有个人意见发表,请你写在评论、述评或个人署名文章里。”[④]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前者主要是传递事实性信息,后者主要是传递意见性信息。在报道中,往往这两者不好区别。问题就出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运用上。

根据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新闻报道的叙事角度可分为如下三类:(1)零度焦点叙事又称为全知视角,特点是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 (2)内焦点叙事。又称限知视角,采用一个人物的角度表现事件,作品叙述要受到叙述者视域的限制。(3)外焦点叙事。叙述者像摄像机一样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排除一切人物思想感情的传达。其中,全知视角是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常用的叙述方式,但是,全知视角缺乏对新闻来源的交代,会影响读者对新闻材料的判断,模糊事实与评论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全知视角会越界演变成“合理想象”,从而出现这种情况:看似记者在叙述事实,实际上他是在进行“合理想象”的评论。因此,应慎用全知视角,多用限知视角,这样不仅可以清楚交待新闻来源,而且它以“某个人讲的”角度叙事,从而有效避免记者直接评论。

2、  做监督员不做审判员

在电视记者的角色符号中,不论是新闻事实的的揭示者,还是新闻内幕的演示者,都可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做一个监督员,但绝非审判员。对传播系统而言,它主要是依靠舆论的力量来协调社会关系的,传播的“协调”功能英语原文为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有“管理、支配”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传播系统来管理、统一社会成员的不同意见,形成舆论,达成共识,用舆论引导社会成员,以使其行为趋近协调和平衡”[⑤]。在现代社会中,被大众传播放大了的舆论力量无处不在,使传播对社会的协调功能表现得空前强大。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记者要更加慎用自己的话语权,防止滥用舆论力量,形成社会对该新闻事件的舆论偏见,甚至出现“新闻审判”。早在1998年“张金柱案”判决之前,传媒界声势浩大的讨伐己形成了“大众审判”,以至张金柱在死前哀叹,他是“死于传媒而不是死于法律”。事实上,“新闻审判”不仅限于法制新闻报道中,在其它新闻类型中,记者如妄下断言,也会造成新闻审判。因此,对于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证人、演员、导游、侦探还是公仆,他都可以行使舆论监督权力,但是必须站在中立而无主观价值判断的立场上,要牢记你是记者,而不是法官。

3、  做参与者不做制造者

问题又回到本文开头,即如何解读《记者跑腿》?在电视记者角色符号的浅层表意里,记者可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扮演着公仆角色。但它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是不同的,它不是行使行政权利,而是提供资讯服务。在“记者跑腿”里,记者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秀新闻”,它隐含着新闻策划。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有中生好,后者是无中生有。近年来,电视记者加强新闻策划,关注民生,参与民事,是好事。但“秀新闻”要把握好“度”,不可走得太远,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戏剧效果,而直接和过分地干预新闻事实。1997年元旦,湛江市开设了“110”报警服务,承诺接到报案后,警察可在五分钟赶到现场。为了让市民目击这一快速反应的过程,湛江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闻节目里做了一个测试,在现场用手机向“110”慌称发生一起绑架案,由于是重大恶性案件,霎那间来了四批警察,一时间警车呼啸,刀光剑影,观众看了十分过瘾。但这也把记者推到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告诉观众测试是预先征得公安部门同意的,这样的话,观众就会想,这只不过是一场导演好的戏,是假的!要么不告诉观众实情,让观众认为这是真的报警,真的“慌报警情”,那样的话也许就会有人动念头,你记者可以骗警察那我也可以骗警察。事实上,该节目播出后出现多起“110”骚扰电话,负面效应出来了。这个新闻的制造,显然违背了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报道第二性的原则。电视记者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策划中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绝不能制造新闻,而应回归到新闻本性上来,依靠新闻自身魅力赢得观众。这样,才不会造成电视记者的角色错位。

注释:


[①]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P53;

[②]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P150;

[③]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160、161;

[④]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P38;

[⑤] 刘兢:《解读新时期的“新闻审判现象”》,《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2卷。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