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日报数字报
1916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授意吴霭生、王琦组织成立“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 参加的成员有:饶华阶、张筱耕、周筱松、汪大沧、冯完白、汪晓棠、潘匋宇、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等。吴霭生任社长,王琦、汪晓亭任副社长。社址在逸兴公园的景德阁(现莲花塘畔)。当时成立的目的就是主张陶瓷美术的创新和颜色釉的恢复和发展。王步、刘雨岑都曾是该社的艺徒。经过10年的发展,社员发展到300余人。1926年8月,吴霭生逝世,10月,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属刘宝提过兵,将美术社洗劫一空,研究社宣告解散。1928年由王琦发起,成立“结社”性质的“月圆会”, 后发展成“珠山八友”。 他们为民国时期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景德镇解放后,百废待兴,把分散的陶瓷工艺美术人员组织起来,创新发展新中国陶瓷工艺美术事业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召唤下,1950年春,“景德镇陶瓷美术研究会”诞生了。该组织的性质和任务是,“生产自救”,“组织艺人成立研究艺术的群众团体”。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有分有合”,“ 生意来了大家一起做”。 同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上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研究会的主要骨干和发起者为吴康等。
1952年春,以研究会为班底,成立了“陶瓷美术研究会”,有成员37人,吴康、王大凡、曾龙升、叶震嘉、章鉴、张松涛、程兆鑫等为骨干。成立初期,运转很困难,为了克服困难,社员中的骨干起带头作用,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扶持。比如,当时能够拿得出股金的只有曾龙升、章鉴、吴康等,可他们并没有怨言;为了克服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社副主任吴康坚持不脱产,和其他社员一样拿计件工资,他还义务兼任会计出纳等工作;老艺人王大凡、叶震嘉带头垫资加工产品;青年技工彭镇福、章文影日加班义务做工半个多月,不要分文工资。政府扶持方面:合作社成立初期拨给1000万元(旧币)长期贷款;彩绘加工的产品全部由国营商业机构包销;上级党组织派工作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
1954年全市合作化形成高潮,通过联社和吸收新社员,并采取把全市合作社系统的优秀彩绘社员进行归队的办法,使陶瓷美术合作社规模得以扩大,由成立时的37人发展到319人。1955年5月1日,中华路488号一幢高大的楼房被装扮一新,包括市领导赵渊、吉福润、尹明在內的贺客盈门。原来,陶瓷美术合作社新的彩绘工场这一天正式开张,800盏电灯齐聚闪亮,这是画瓷艺人千年以来第一次在电灯下画瓷。这一天,许多社员一直画到下半夜还不肯歇手。
1957年12月1日,陶瓷美术合作社成立6年之际,与市內第一画瓷合作社合并组建“工艺美术彩绘合作工厂” ,1958年9月24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工艺美术彩绘合作工厂与出口瓷加工厂合并成立景德镇市艺术瓷厂,转地方国营,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总支委员会,张保贤任总支书记。次年,成立艺术瓷厂党委,韩光任党委书记(当时称第一书记),张松涛任厂长。同日,艺术瓷厂成立庆祝大会在第九小学操场举行。
艺术瓷厂的成立,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瓷特别是粉彩瓷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成立之初,该厂就承担了90%以上的彩绘出口瓷的任务。全厂2721名彩绘工人划分为高级粉彩、中级粉彩、普通粉彩和新彩4个彩绘车间。高、中级粉彩具体画面有人物、翎毛、山水、走兽等;普通粉彩有龙凤、洋莲、万寿、扎花、瓜蝶等;新彩有翎毛、美人、刷花、图案、贴花等品种达800多种。在工艺手法上也不断创新,如“中级素线法”、“国产代洋红”、“手摇印花法”、“腊板桃印法”、“粉彩晒花法”等。
建厂之初,为了培养陶瓷工艺美术后备人才,还首办职工大学,即“艺术学院”和“彩绘专科学校”, 特别是彩绘专科学校,按照“正规办学”的方法,面向社会招考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5至18岁的学员,3年学制,半工半读。开设了“人物”、“山水”、“设色”、“图案”等班级,首批学员300余人。王大凡、刘雨岑、章鉴、龚耀庭、余翰青、熊晓峰、魏荣生、崔祥燕等都参与了教学。彩绘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员后来都成为艺术瓷厂技术尖子和粉彩技艺骨干。
1965年7月初,郭沫若先生视察艺术瓷厂,见有如此之多的工艺美术人才,见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大加赞叹:这里就是一个艺术学院。并题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洲而外有圴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