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上医医国”写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2016年11月11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并同改良派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屡经挫折而愈挫愈奋,终于在辛亥革命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在这场斗争中,他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年—1925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农民家庭。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是该校首届第一名毕业的优秀学生,又是取得西医行业执照的第一个中国人,医术高明,在澳门、广州行医,被上流社会争相延请。他医术精湛,名噪一时,有一年的收入竟高达万元之多。但是,他总觉得,国家民族的命运比个人的什么都重要。医术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权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青少年时代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885年中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即萌发“倾覆清廷”的念头。1893年冬初,他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南园的抗风轩内召集会议,商议成立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的团体,有陆皓东、郑士良、尢列、程奎光、程璧光等人,被视为兴中会的发轫。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割让领土。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改革中国之恶政治”,“锄去此恶劣政府”。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了共和国。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在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是他从自己一生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根本的经验教训。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为孙中山先生认识世界和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他坚信,革命成功以后,经过全民族努力,中国一定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他满怀豪情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身体病了需要医治,国家病了更需要医治,医者先天具有医治的本领,故当国家和社会需要医治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医者来医治国家之病,比如孙中山弃医从政,为了医治大清国的绝症,切格瓦拉,萨尔瓦多·阿连德,巴沙尔都是医生出身的医国高手,这是所谓:上医医国。

“上医医国”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治) 人”,是医家的职责。国君病了找人去医治,谁知道这个“和”医生不但给国君看病,还给国君看国家的病,国君说“医及国家乎”,医生还能医国家?和医生说了,上医医国,其次才是医人,这是做为医家的职责。“上医医国”论的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医理论国事,最早见于《史记·殷本记》。伊尹借太素、上皇及九主治国之事,与汤王商讨国策时,曾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在战国时期道家经典《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记载。卓襄王问庞暖说:统治别人的人,也能管理好国家吗?庞暖说:您难道没听说俞跗(上古名医)如何治病的吗?是病他必定能治好,鬼神都要躲避他。楚王即位任用御医,就像从前尧任用贤人一样,不任用自己的亲戚,一定要任用能够治病的人;不任用自己宠爱的人,一定要用老医生。楚王听人讲解史书,身体有不适,一定等待良医来救治。说从前伊尹医治商朝,姜太公医治周武王,百里奚医治秦国,申麃医治楚国,原季医治晋国,范蠡医治越国,管仲医治齐国,而使五国称霸。他们的技能一样,但是方法不同。扁鹊三兄弟,大哥医术其实最高明,发现病害没有形成就消除了病因,魏文侯说:如果让管仲用扁鹊的方法治理齐国,那么齐桓公还能成为霸主吗?这种人不担心患病,在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治疗,使病在无形之中消除,功效就在这里,叫做自然。所以好的医生消除病,差的医生打败病,病人就算侥幸不死,伤口也大了。

一些人文志士每以“活国医”、“医国策”自诩。黄庭坚《见子瞻灿字韵诗次韵》曰:“诚求活国医,何忍弃和缓”。陆游《小疾偶书》“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一些医家则以医理论国事。《全唐书》中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赋》中通过论述治疗膏肓之疾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国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 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郁离子用治病之理,来说明历史朝代的更替。以医理论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家参政议政的意识。如元代许国桢、明代吴杰、戴思恭等还亲自参与了国事。而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济世救人,成为“上医”,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i]


[i]王琳.古代医家人格精神的追求——谈“上医医国”[J].河南中医,2002,22(06):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