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家长当教师”,需要有硬手段

杜绝“家长当教师”,需要有硬手段


在教育部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对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部对于“家长当教师”的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态度也是明朗的,也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禁止这样的问题发生。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家长当教师”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特别在所谓的好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原因就在于,学校与学校、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攀比仍在明里暗里的进行,迫使老师不得不“借助”家长的力量,给学生施压,也给自己添堵。

实事求是地讲,在如何培养学生方面,老师也不容易,考评、职称、奖励等都与分数有关,与比其他班学生“优秀”有关。于是,家长就成了“替罪羊”,学生则成了“替死鬼”。而教育行政部门一边要求学校、老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一边又在相关政策中体现好学校、差学校,自然,这种具有分裂特征的方法,就会传导到教师、学生和家长身上。所谓发现一起、严处一起,效果也就很难体现。

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也有很多怨言,都不想以这样的方式逼学生和孩子。但是,如果不逼,就意味着自己班上的学生比别的班差,而老师在公布学生成绩时,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们,也会有沾沾自喜的,有青着脸的,从而又把压力传导到学生和孩子身上,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意味着,要想解决“家长当教师的”的问题,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要隔断学生成绩与老师地位的关系,给学生多一点欢乐、给老师多一点空间、给家长多一点自由,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走出成绩框架的方案,让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面对一些地方发生的学生轻生的问题,很多人在怪怨学生心理太脆弱,却很少有人去分析造成学生心理脆弱的原因。除了家长平时缺少沟通和交流、过于娇宠之外,与学校给予的压力太大和家长赋予的希望太高有关。而所有的希望与压力,都来自于分数、来自于班上、年级第几名。这样的枷锁套在孩子身上,有几个孩子能够承受得了的。毕竟,前三名只能各有一个,就算可以重复,也不能重复几十人。

不仅如此,现在一些部门也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背诵这个、记住那个、学习这个、了解那个,且要求孩子回去要求家长也要一起完成。如此一来,学生的压力之大、教师的负担之重、家长的无奈之多,也就无法言语了。甚至为了让位于成绩,身体、品格等也被放到了一旁,形成培养行为的严重扭曲。

所以,教育部提出“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的目标,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其中,“家长当教师”的问题,就是必须急需解决的,也是需要坚决禁止的。对小学生来说,课堂内的问题,必须在课堂内解决,不能带到课堂外。课堂外即便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也必须是开心的项目与东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对让“家长当教师”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也不能只说不练,而要落到实处,要“杀鸡儆猴”,拿出几个典型案例来,教育广大教师和家长。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改变动辄在学校间划等级的观念,不仅生源要“属地化”,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工作也要加快,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避免教育资源相差悬殊而出现成绩攀比现象。

从总体上讲,对“家长当教师”的问题,在管理层已经形成共识,只是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且地方呈现明里“禁止”与暗里“支持”的现象,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加大督查力度,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