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疟

桂枝加芍药汤(《保命》,下同)

桂枝(三钱) 黄 知母 石膏 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煎。

桂枝黄芩汤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四钱半) 半夏(四钱) 石膏 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根据前煎服。

四逆汤(见厥。) 通脉四逆汤(见泄泻。) 芍药甘草汤(见腹痛。) 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即桂枝汤加当归、芍药。小柴胡汤(往来寒热。) 黄芩芍药汤(见滞下。) 白虎汤(见发热。) 小建中汤(见劳倦。) 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汤即四物汤加三物。(见虚劳。)

桂枝羌活汤(《保命》下同)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迎发而服之。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麻黄羌活汤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麻黄黄芩汤

麻黄(一两,去节) 桃仁(三十枚,去皮) 黄芩(五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二钱半)

上为细末,同前服法。

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白芷汤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法煎服。

桂枝石膏汤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水一盏,同煎服。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桃仁承气汤(见蓄血。)

柴胡桂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粗皮) 栝蒌根(四两) 干姜 黄芩 牡蛎( 。各二两)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 《脉经》云∶朝发暮解,暮发朝解。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桂(去粗皮,三两) 粳米(二合)

上锉散,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蜀漆散(《金匮》)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三日夜) 龙骨(等分)

上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如温疟,加蜀漆一钱,临发时服一钱匕。

牡蛎汤 治牡疟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 蜀漆(各三两) 甘草(二两)

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五苓散(见消瘅) 神佑丸(见痰饮。) 甘露饮即桂苓甘露饮(见霍乱。)

人参柴胡饮子(《事亲》)

人参 柴胡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平胃散(见中食。) 理中汤(见痞。)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不换金正气散(见中寒。)

对金饮子(《和剂》) 治寒热疟疾愈后调理脾胃。

橘红(炒赤黄色,半斤) 浓朴(姜制) 苍术(制) 甘草(炙。各二两)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一方,加草果,倍用苍术,名草果平胃散。

五积散(见中寒。)

人参养胃肠(《和剂》) 加桂,治感寒发疟。

草果 茯苓 人参(去芦。各半两) 甘草(炙,七钱) 橘红(七钱半) 浓朴(去粗皮,姜制)苍术(汤洗,炒) 半夏(汤洗。各一两) 藿香(洗去土,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脉弱无力,或寒多者,加干姜、附子。如脉洪有力,热多者,加黄芩、黄连、柴胡。朴、苍、藿香发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参惟虚人最宜。)

姜附汤 附子理中汤(并见中寒。) 香薷饮(见伤暑。) 缩脾饮(见中暑。) 消暑丸(见伤暑。)

竹叶石膏汤(见消瘅。) 除湿汤(见中湿。) 术附汤(见心痛。)

四兽汤(《简易》) 治食疟诸疟,和胃消痰。

半夏(制) 人参 茯苓 白术 橘红 草果 生姜 乌梅 大枣(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以盐少许淹食顷,湿纸浓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半温服。

红丸子(见伤食。)

治瘴木香丸(《直指》)

牵牛(一斤,淘去浮者,焙,捣取末四两,别顿) 鸡心槟榔 陈橘红(各二两) 青木香 人参熟附子 浓朴(制) 官桂(去粗皮) 京三棱 羌活 独活 干姜(炮) 甘草(炙) 川芎 川大黄(锉,焙) 芍药(各半两) 肉豆蔻(六个)

上为末,瓷器密收,临用秤牵牛末一两,诸药末共一两,研和,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橘皮煎汤下。以通利为度。

观音丸(《直指》) 取下暑毒瘴毒。

圆白半夏(生) 乌梅肉 母丁香 川巴豆(不去油。每件各十枚)

上为末,姜面糊丸,麻子大,上下以浓纸盖贴,有油又再易纸。每服五丸,临卧冷水下。此方舟人于海角遇一白衣授之。

清脾饮(《济生》)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青皮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仁 柴胡(去芦) 茯苓(去皮) 黄芩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未发前服。忌生冷油腻。

草果饮(《和剂》) 治寒热疟疾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草果仁 紫苏 良姜(炒) 川芎 青皮(去白,炒) 白芷 甘草(炒。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盅,姜三片煎,热服。

七枣汤(《济生》) 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 疟发作无时,或寒多热少,或单寒者。

附子(一枚,炮制,以盐水浸再炮,如此七次,不浸,去皮脐。又方,以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炮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临发日早温服。

驱疟饮(《和剂》)

前胡 柴胡(各四两) 桂心 桔梗 浓朴 半夏(各三两) 黄 干姜(炮) 甘草(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四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参苏饮(见发热。)

柴朴汤

柴胡 独活 前胡 黄芩 苍术 浓朴 陈皮 半夏曲 白茯苓 藿香(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盅,生姜五片,煎一盅,发日五更服。气弱加人参、白术、食不克化加神曲、麦芽、山楂。

七香丸(见伤食。)

加味香薷饮

香薷(二钱) 浓朴(制) 扁豆(炒) 白术(炒) 白芍药(炒) 陈皮 白茯苓 黄芩(各一钱) 黄连(姜汁炒) 甘草(炙) 猪苓 泽泻(各五分) 木瓜(七分)

上生姜煎服。口渴实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虚者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

交加双解饮子(《和剂》) 治疟疾,辟瘴气,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枚,一枚用水和面裹煨,一枚生用) 浓朴(二寸,一半用姜汁浸炙,一半生用) 甘草(大者二两,一半炙用,一半生用) 生姜(二块,如枣大,一块湿纸裹煨,一块生用)

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盏,去滓,空心服。

雄黄散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小胃丹(见痰饮。)

鳖甲煎丸(《金匮》) 治疟母。

鳖甲(炙,三两) 乌扇(烧) 黄芩 鼠妇(熬) 大黄 桂枝 石韦(去毛) 浓朴 紫葳 阿胶(各七钱半) 干姜 人参 瞿麦 桃仁(各五钱) 柴胡 蜣螂(熬。各一两五钱) 芍药 牡丹皮虫(炒,各一两二钱半) 蜂窠(炙,一两) 葶苈(炒) 半夏(各二钱半) 赤硝(三两)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以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疟母丸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鳖甲(醋煮,为君) 三棱 蓬术 海粉 香附(俱用醋煮)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鳖甲饮子(《济生》) 治疟疾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 草果仁 槟榔 川芎 橘红 白芍药 甘草(炙) 浓朴(制。各等分)

上 咀,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乌梅少许,煎七分,温服无时。

消癖丸 治疟母停水结癖,腹胁坚痛。

芫花(炒) 辰砂(研细。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浓枣汤下。下后即服养胃汤。

碧霞丹(《百一》) 治久疟不愈。

巴豆(取肉去油,别研,按东方甲乙木) 肉桂(去粗皮,研细,按南方丙丁火) 硫黄(去砂石,细研,按中央戊己土) 白矾(别研细,按西方庚辛金) 青黛(别研细,按北方壬癸水)

上件等分,五月一日修治,用纸裹,以盘盛,根据前方位排定,忌猫、犬、妇人见之,安顿净神前,端午日午时,用五家粽尖和药令匀,丸梧子大。令患人以绵裹一丸塞鼻中,男左女右,于未发前一日安之,约度寻常发过少许方除。

芎归鳖甲饮 治劳疟,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疾虽暂止,少劳复来。

川芎 当归 鳖甲(醋炙) 茯苓 青皮 陈皮 半夏 芍药上 咀。各等分,每帖二两,用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乌梅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四将军饮 治寒热疟疾,作而仆厥,手足俱冷,昏不知人,此虽一时急用之有验。

附子(炮,去皮,二钱) 诃子(二钱半)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枣七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祛疟饮 三发后可用,因其衰而减之,立效。

知母(去毛净,盐酒炒过,五钱) 贝母(去心,九分) 陈皮(去白) 山楂肉 枳实(去瓤。各一钱半)槟榔(八分) 柴胡(去苗净,七分) 紫苏(一钱) 甘草(去皮,炙,三分)

用水二盅,煎至一盅,滓亦用水二盅,煎至八分,俱露一宿,临发日天明服头煎,未发前一个时辰服二煎。

又方 史崇质传云∶得之四明胡君,屡试屡验。

黄 (蜜炙,一钱六分)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砂仁 草果 陈皮(去白) 五味子(各一钱)甘草(七分) 乌梅(三枚,去核)

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盅,温服。

(0)

相关推荐

  • 经方补:排脓散/排脓汤(胃化脓/肺化脓)

    排脓散/排脓汤 [原文]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

  •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1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1-小儿 时机成熟后,我会具体讲解如何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 黄连1 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 龙胆汤   龙胆6株 柴胡6株 黄芩6株 桔梗6株 芍药6株 茯苓6株 甘草6 ...

  • 经方补:仙方活命饮(乳癌,排脓)

    仙方活命饮 [原文] 乳香没药各二钱 炙甲片五钱 皂角刺三钱 防风一钱 大贝四钱 生甘草二钱 归尾二钱 生黄芪三钱 赤芍三钱 银花三钱 排脓加白芷 右药水煎服,即日止痛.脓成自溃,未成即消. [又名] ...

  • 《证治准绳·杂病》疟

    <内经>论病诸篇,唯疟论最详,语邪则风寒暑湿四气,皆得留着而病疟.论邪入客处所,则有肠胃之外,荣气之舍,脊骨之间,五脏募原,与入客于脏腑浅深不同. 语其病状,则分寒热先后,遇寒热之多寡,则 ...

  • 《证治准绳·杂病》

    目翳 在睛外遮暗.<内经>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按此论表里之翳明矣.用以治病,如鼓应桴也.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 ...

  • 《证治准绳·杂病》自叙

    余发始燥,则闻长老道说范文正公未逢时,祷于神以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因叹古君子之存心济物,如此其切也.当是时,颛蒙无所知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润名医,延致殆遍,言 ...

  • 《证治准绳·杂病》卒中暴厥

    经云∶暴病卒死,皆属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药,不寒而温,不降而升,甚者从治也.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 ...

  • 《证治准绳·杂病》中风

    中后当如东垣法,分中血脉.中腑.中脏施治. <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 ...

  • 《证治准绳·杂病》中寒

    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异于伤寒何也?曰∶伤寒发热,而中寒不发热也.仲景于伤寒详之,而中寒不成热者,未之及何也?曰∶阳动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暑

    中暑之症,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许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湿

    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 中湿之证,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其脉必沉而缓,或沉而微细,宜除湿汤.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气

    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七情皆能为中,因怒而中者尤多.大略与中风相似,风与气亦自难辨.风中身温,气中身冷.风中多痰涎,气中无痰涎.风中脉浮应人迎,气中脉沉应气口.以气药治风则可 ...

  • 《证治准绳·杂病》中食

    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皆因饮食过伤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有所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此内伤之至重者.人多不识,若误作中风.中气,而以祛风行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