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为什么活得压抑又拧巴?你的不幸福,都源自作茧自缚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烦恼:
“我总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所以每次说话、做事都会斟酌、再斟酌,说出去之后还在想:
这样说会不会不太好,会不会让对方不开心或者不舒服。
每天都得装作很开心、很好说话的样子,不耐烦也不敢表现出来,结果弄的自己很累。
一直在那里纠结,为什么我那会儿没有“做那个选择”?
然后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情,还会联想起一系列的不愉快,然后心中懊恼,反复颠倒。
各种回忆,对过去的,未来的,都是基于此刻这种纠结的思想和情感,想到脸发烫心。
我们都有过这个情况吧?
每个人都有拧巴的时候,拧巴意味着我们开始成长。
自我中心在心理学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应该是别人所看到的一切;
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的视角也应该是别人的视角。
多数人习惯性的把自己当世界的中心,片面的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过分的关注自己一举一动带给别人的影响。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个人如果自己拧巴,跟不拧巴的人肯定是玩不来,最终只能是与同类型的拧巴人士为伴。
就如同笼子里的螃蟹,大家你拧巴我,我拧巴你,只能比拼谁活得最惨,抱团拧巴。
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生脚本”的概念,指人们在内心深处会无意识写下自己的人生脚本,并照此生活。
这个魔咒,就是我们潜意识给自己写下的人生脚本。
只要脚本已定,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会无意间去按照人生脚本的内容来演绎自己的人生。
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你总是在思考,从未尝试行动。
道理你都懂,但你就是做不到,因为思考本身就是防御。
一遇到事情,我们就马上开始思考,开始分析,开始逻辑化,开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论来,完美的规避了一些事情发生后,当时去体验自己感受的风险。
当然与人讨论或者交流在某些时候同样是防御,你让自己被纷乱的想法所充满,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回避去体验内在其实已经汹涌的情感。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交流,而有些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人静静呆着,去直接体验和面对那些个汹涌澎湃。
心理学上有一种解析观点叫:我痛故我在。
德国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这段话虽言简意赅,却道出了受害者心态的内在隐藏秘密。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人们都是需要寻找存在的价值和被需要的感觉。
不过通过什么来获得自身的存在感?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些人总是习惯夸耀自己的长处,处处锋芒毕露并且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来找寻自己的存在感。
两种“自虐”的方式
关系自虐:为了维持某种情感依恋的关系,而不计一切代价地牺牲自己。
自虐者往往以此关系来界定自我,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道德自虐:为了区分性方面的自虐,弗洛伊德提出了道德自虐。
为了道德与价值,而自愿承受痛苦并牺牲自我。
当我们以为自己受苦最深时,不是我们遇到的事情真的很凄惨,而是因为我们头脑里对这些事情丢不掉的“应该”。
当你头脑里有这么多的应该时,意味着你对外界的人事物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
你还在预设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就应该如何如何吗?
这依然是你顽固的预设,看到了吗,朋友们?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被“应该”所能限定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而,没有人一定且完全符合我们以及集体意识要求的“应该”。
见过好多女性朋友都会在婚姻情感咨询的个案里说,家里的男人怎么可以这样不懂得去承担责任,这是没有担当的啊,跟本不像个男人!
男人怎么可以这样不顾家庭,有他没他都一样,我要他干嘛?
这些“应该”背后是在期待或要求别人做到,完全符合你的标准;
如果对方做不到,你就会有失望、抱怨、久而就变成了委屈、愤怒甚至怨恨。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爱自己”,虚有其名。
我们只是爱自己的外在,而不是爱自己的内在。
我们需要放下安全感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但是,安全感对于我们而言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常常为此放弃自由。
追求安全感的愿望让我们成为监狱看守员,而且禁锢我们一辈子。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却一直坚持着,紧紧的抓着它不放。
我们都在用力地向外抓取,希望能从外界找到存在感,找到“爱自己”的证据,以掩盖自己内心空虚、创伤。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你身边也有这样让你找到存在感和安全感的关系吧?

作者简介:贤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