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下孩子就配称父母,每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模样!

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上岗证证,但父母这个身份,却没有任何要求。

很多网友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考试,就让人遍体生寒。
中国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一种是祖传的,我父母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我儿子;
一种是随意的,张嘴就来,想起一出是一出;
第三种是通过学习、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第三种家长只有15%。
不得不承认,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还要修炼再修炼……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经历为人父母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长辈们催生,也常摆出这样的理论,“你现在是不想生,当你生了孩子,宝宝的小手碰到你手指头的那一刻,那种过电的感觉,人一下子有责任感了,就长大了。”
孩子并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
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坏父母,作为孩子,没得选,只能接受。
孩子已经出生了,我们总不能告诉孩子,宝宝,你的爸爸妈妈还没有准备好,你先回到妈妈肚子里,等爸爸妈妈准备好了你再出来吧,这不能,也不现实。
所以我们开始硬着头皮尝试着去做好父母。
我们怎么做呢?
很多父母都是沿袭父辈的教养方式,比如以前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自己现在就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如我们的父母对自己更多是命令与要求。
于是我们就把那种教养模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被“溺爱”坏了。
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
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不止一次问父母:“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
都说很多中国式的家庭是这样组成的: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一个人在成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会陷入一次与原生家庭的抗争与和解中。
一个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复制父母的样子,不仅仅是婚姻,很多现象都会重现。
心理学里有一个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说的就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复制我们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
从小没有被恰当对待的孩子,成为父亲或母亲之后也不懂怎么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开始复制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模式。
最近几年,遇到很多很多成年人,控诉自己的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也许在今天看来不那么严重的事情。
对一个小孩来说,真的很恐怖,这种恐惧和不安会成为他一生的生命底色。
痛心之余又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和孩子的世界怎么了?
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要怎么养育孩子?
有一条视频,被人民网点名,演员张歆艺也转发怒怼:“这是什么家长?!你也配做家长?!”。
视频中,一位家长骑电动车等红灯后,由于起步太快,后座上的孩子从车上跌落下来。
孩子从车上掉落后,顾不上疼痛,连忙爬起来追赶,家长却浑然不知。
幸好,紧跟其后的轿车司机狂按喇叭,家长才在转角处停了下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家长下车后,不仅没有关心孩子有没有受伤,反而一脚把孩子踹倒在地。看的人真是心疼。
比起从车上跌落摔倒的疼痛,家长的这一脚,或许会成为孩子心底里永远的伤。
孩子本来以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万万没想到从父母这里体会到世界的恶意。
你的孩子,让你看到了你来时的路,同时也承载着未来与希望,而人生,恰恰正是因为未来和希望才变得充满期待。
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基因的传承让你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他的一切也让你反思到了现在的自己,也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更美好、更有耐心、更加的成熟、淡定和从容。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
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有很多的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说,却看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不仅仅需要喂饱就行,他们还有心理需求。
猛然间你会发现,好像除了这些,父母们不知道怎么走进孩子,没法跟孩子谈心,所以只能谈一些物质层面的事情:你的成绩怎么样?
在学校乖不乖?
这个玩具你喜欢吗?
可物质的东西就带着短暂的属性,因为你没参与过孩子的成长路径,你也走不进孩子的心里。
只能继续用物质的东西不断弥补自己内心的难过。
金钱、物质和过度溺爱,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作家龙应台说: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
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清醒地看看吧,我们的孩子都是谁在陪伴?
教育就是背书?外在求学吗?没有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教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错过了孩子幼年的花期,再怎么给花浇水、施肥也是枉然。
孩子,是这世上最美好的存在。
他们的世界里应该只有天真纯粹,像白纸一样,等待着爱和温暖降临,让未来变得五彩斑斓。
每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模样!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