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到来之际,聊聊结婚的问题?
离婚冷静期要来了。
这玩意的利弊,早有各路大仙说得透透的了。
这玩意具体针对啥,大家其实也心知肚明。
根据ceicdata,我国2008年到2019年的离婚率曲线变化,如图:
哪位会说,劝和不劝离呀!别提那么多离婚啦!
行,咱们聊聊结婚吧。
北美,根据jec,美国2001年结婚率每1000人里8.2,2018年跌到6.5。
欧洲,根据statista ,2019年,德国24到38岁的人53%未婚。
2006-2018年,法国整体单身率从37%到了41%。
您会说,欧洲北美,那都跟我们文化背景大不一样,没啥参考性。
那么:东亚:
根据scmp,韩国1980年结婚率每1000人里10.6,2018年是每1000人里5。
根据nippon.con,1972年日本有110万次登记结婚,2019年不到60万。
大的趋势,我觉着,还是挺一目了然的。
半年前,聊过这个趋势:
Esteban Ortiz-Ospina有篇文说过这个话题,其中的数据:
德国、荷兰、法国都有35%到40%的独居率。
瑞典斯德哥尔摩在2012年高到60%的独居率。
相对应的:
尼泊尔、缅甸低到5%左右。巴基斯坦更低。
如果您觉得亚洲国家更偏好群居,天然独居率低,那么:
日本独居率,也在30%以上,还高过美国和波兰。
大体上,虽然有文化差异的缘故,但不妨这么说:
独居率和城市化率、经济发展程度,大概呈正相关。
三年前吧,我国某几个机构发布的独居青年生活报告(空巢青年生活报告)说:
大概2014-2017,独居青年收入增长率为53%,高于非独居青年的47%。
独居者有很大的比例,是主动选择了独处——而非无可奈何才独处。
大概,越是有可支配收入的城市青年,越乐意自己一个人吧。
经济发展与独居率提高。
出生率与消费水平呈反比。
道理也不难解释:
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化大幅度提高日常生活便利度的同时,人会越来越倾向逃避繁琐社交,逃避复杂的情感关系,逃避聚居式的生活方式。
但凡城市化率提高、经济发展,最后都会这样。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种物流越发达,人越可以在相对少的人际交往中,获取足够生活的资源,有足够多的物质与精神食粮满足需求。
就越没有必要非跟人搭伴了,越有自己可选择的余地了。
于是,就越来越自在了:
如果社交开始没乐趣了,开始成为彼此的负担,那就没必要勉强继续了。
毕竟“哪怕我跟他们在一起相处不开心,但为了各类因素,还是得强装笑脸”的这类社交关系,只会让彼此不快。
《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库珀在给霍华德和伯妮婚礼时的祝词,前半段就算了,后半段:
“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当然,不是鼓励大家,都不找伴儿哦。
只是大家哪怕有了伴儿,也应该都倾向于,更简洁明了的关系吧?
法国本世纪初,颁布过一个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我们都管这个叫同居协议:能保护同居伴侣的彼此权益,但又没婚姻那么繁琐。
算是一种“轻结婚”吧。
据说本想用来让没法结婚的同性恋们保护利益的,结果颁布了些年后一看,九成签同居协议的都是异性恋……
大概意思:别说是能简单则简单的独居族了,哪怕是有伴儿的年轻人,也都想过得简单轻省点啊……
当然,我对婚姻也没意见。我知道有许多美满婚姻与甜蜜爱情。
我就是想补充一句,如我之前反复写到的:
婚姻最初,其实跟爱情无关,那就是为了保障彼此的资源与利益,做出的家族统合。
后来人类有了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有了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自由,婚姻才越来越多精神属性,爱情的比重才重了,但这毕竟是延伸发展出来的。
即,如果追求爱情,就去追求爱情。
想追求保障和利益,再考虑婚姻。
各取所需,有的放矢。
避免发生,比如,“我为了想吃薯条,所以买个鸡翅薯条全家桶,回头吃撑了才后悔”。
所以咯,更简单、更少彼此捆绑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
更普及的公共设施、更多元的商业发展,都是为了让人可以更自然而然地生活。
不结婚的人,不一定是多孤僻内向多不渴望爱情,也可以是单纯地贪图简单清晰的关系,喜欢敞亮的关系,喜欢更简单的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