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人起名拾趣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後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後,“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於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创建起地域、身份之坐标。

就起名而言,通过阅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便会发现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质朴,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时有禁忌。鲁桓公还有另一个儿子的名字也很奇特,这个儿子是其夫人所生,因出生日与鲁桓公生日相同,便命名为“同”,立为太子。当时,鲁国有个大夫叫申繻, 他对起名很有研究。鲁桓公的太子出生后,问申繻如何取名。申繻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 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 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这段话,总给了周人取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五个原则是信、义、类、假、象。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 的祥瑞现象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所谓假,是可以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六条禁忌是:不能以国家名为名;不能以官 职为名;不能以山川为名;不能以隐疾为名;不能以畜牲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命。否则会引起诸多不便。申繻举例说,晋国的僖侯名“司徒”,就废了司徒之官名,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空这个官名,鲁国的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二山的山名。

取名崇尚质朴是三皇五帝以来的传统,从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后稷的名字叫“弃”,这个名字是他的母亲姜原(又作“姜嫄”)给他取的。周朝周人的始祖名叫“弃”,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名字?因为“弃”的母亲叫姜嫄,她处女而育,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当生下孩子后,她便把婴儿抛弃。但她把这个婴儿弃到大路上,弃到树林里,弃到河水上,都奇迹般的活下来了。姜嫄觉得这是天意,就好好抚养了他,由于抛弃了他三次,于是给他起名“弃”。弃在部落里健康的成长,他非常喜爱种植,每天都泡在田间。他整理出选种,耕地,除草,施肥等一套完整的农耕流程。经过他种植的庄稼,都是大丰收。老百姓听说他的能耐,纷纷向他请教。尧帝也请他担任农师,他带领人民推广农耕技术,保证了每季收成可养全民一年。还培育出了黍,麦和大豆等新品种,发现了麻,从此大家不用穿兽皮了。舜帝继位后,对弃非常欣赏,给了他一大块封地,并赐给他官职“后稷”,专管天下农业。他的后代在封地繁衍,形成了周部落。后来的朝代,君王都要参拜社稷,稷就是后稷,是对弃的崇拜。周初,武王与叔虞母相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余命女(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后来,叔虞母产下一子,手上有一个“虞”字,武王便给 他取了这个名。周成王时,封叔虞于唐,叫唐叔虞,是晋国祖先。春秋时,卫襄公有一地位低下的妾氏,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康叔也,令若 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如周庄王时的周公名叫“黑肩”,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更难听,叫“黑臀”,但当时人们都觉得不足为奇,根据生下来的生理特征取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周朝人不但会起名,而且会利用名字缢号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自古以来,人们一提到残暴的昏君,自然而然都会联想到纣王,联想到最著名的“酒池肉林”。其实纣王是周朝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纣王的名字叫做子受,王号是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史料记载帝辛长相俊美,天生神力,天资聪颖。《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那么这样一个集美貌,智慧,力量于一身的一代君王为何最后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商纣王因为做了亡国之君,所以被周武王张冠李戴地强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其实纣王的罪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增加的,春秋时期只有三条罪名,其中最严重的也只是比干谏而死,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居然新增了二十七条罪名,到了西汉时期,史记成书的时间,纣王的罪名有新增了二十二条,注意全部是新增的罪名,东汉增十条,东晋增三条,就这样不断增益下去,纣王终于成为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和昏君。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周朝君主,周朝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也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启、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黄帝后裔,又称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共传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但仍为名义上的华夏最高统治者。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纵观周代确立的姓氏制度,主要由以下内容和文化特色:

  一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是对姓氏制度的深刻影响。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度主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国家的权力,因为周王朝讲究的要是世袭制,就是祖祖辈辈都可以享受周天子所分封的一块封地,而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国家权力就有利于建立稳固的某一个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宗族关系和国家合二为一,国家的组织大部分都是宗族关系而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某一个国家的贵族统治阶级可能就几个姓氏。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周朝一建立,就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中国的“封建”这一概念自西周始,所谓“封建”,其实质就是赐氏封地,即在全国各地大量建立由特派姓族去管理的诸侯国。武王将他的十六个兄弟分别封于管、蔡、曹、霍、毛、毕等地,立国治民。武王的兄弟周公旦的几个儿子、周成王的三弟也随后得到了封地。此外,随同他征战立功的同姓贵族四十人,以及部分重要的异姓功臣(如姜子牙和孙、陈、胡诸公数十人)也得到了各自的封地。所谓的“因氏以赐姓”,简要地说,就是:“因何而生,便赐姓为某”,这是个姓氏考源的问题,从古至今不少文献典籍、文章涉及。 这句话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为其请溢与族。溢,为死后依其人的行事而赐的名号;族,即与氏族、姓氏之氏同义。所以鲁隐公向众仲询间无骇的族名,众仲回答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姓”字条下引为“天子因生以赐姓”,作为说解“姓”的书证。为了安定人心,巩固统治,周武王又将商朝旧都地区封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了子姓宋国;封虞舜后裔胡公满于陈(今豫东淮北),建立妫姓陈国;封夏禹后代东楼公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建立姒姓杞国;封神农氏的后裔于焦邑,建立姜姓焦国。这样,周朝在其所征服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置七十一个新的领地,称为“七十一国”,几乎覆盖了当时它所统治的全部领域。周朝初年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礼记·大传》说“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并高度重视对姓的鉴别确认,作为礼仪之首,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们相互关系的各项准则,所谓:“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如《左传》襄公十二年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弥庙。”

三是新氏大量产生和周朝王族姬姓演支姓氏大为增多。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世界,代分封诸侯五等爵,离别是公、侯、伯、子、男。周武王分封了8个公爵诸侯,6个是上古朝代的后裔,还有两个王室成员。这两个姬姓公爵国,是周朝最重要的诸侯。周朝取氏的习惯,从宗族主干上分出去的新氏,既是新的氏,重立宗庙,但又与原来的氏有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因此往往以祖辈的名号、官职、爵位等作为自己的氏名。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姓名》中归纳了周人命名新氏的九类准则,即:“氏于号、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谥、氏于国、氏于字、氏于官、氏于职、氏于爵。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按照周朝礼仪,当时上层社会成员取名择字分为两个阶段,所谓”幼名,冠字“(《礼记·檀弓》)。周人重名(即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并开始注重名(字)的文采,以及文字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取名越来越精致、丰富,逐渐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取名原则和禁忌,如”五则“(信(身体标志)、义(婴儿天赋)、相(容貌)、假(假借)、类(相似)的命名原则,和所谓”六避“(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祭器名)的取名禁忌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周王族姬姓分支演变的姓越来越多。《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苟子·爪效》记载,西周周公旦“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王族姬姓共演支姓近130个。分别以类择列于下:

(1)周朝数代君王后代改立演支23姓(周、王、郑、杨、郭、韩、狄、岑、酆、于、应、单、翁、惠、武、家、詹、从、晁、宣、雍、郏、汝)。周成王少子臻,封于单邑(河南孟津县),后代以邑为姓;周孝王子名家父,为大夫,后人以祖字家为姓。

(2)周文王的儿子们共立改演支58姓。分别列计:

——文王第四子名姬旦,封鲁国(留京辅政,公爵,称周公)演支24姓(鲁、蒋、施、郎、孟、季、柳、臧、茅、闵、颜、后、邢、弓、秋、宫、符、公、公羊、公治、东门、仲孙、公西、南宫)。周公第三子封于茅(山东金乡县北),称茅叔,后代以茅为姓;周成王将周公第四子封于邢(河北邢台),后人以国为姓。

——文王第九子名姬封,初封于康(河南禹州市),故称康叔。后封卫国,为诸侯国君,称卫康叔,演支13姓(康、孙、常、卫、戚、石、凌、汲、宁、弘、蒯、牧、濮)。卫宣公的太子居于汲(河南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人以汲为姓;卫庄公蒯聩,后代以祖名蒯为姓。

——文王第十五子名姬高,初封于毕(陕西咸阳西北),公爵,故称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国做官,封魏(山西芮城),后人以魏为姓,建魏国,演支8姓(冯、魏、毕、万、芮、潘、庞、令狐)。毕公高后裔毕万封魏地,子孙以魏为姓;毕万的后代有的以祖名字的万为姓。

——文王第十子冉季载演支3姓(冉、沈、尤)。周武王弟季载封于冉(河南平舆县北),其后代以封邑冉为姓;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河南平舆),后代以邑为沈姓。

——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铎演支2姓(曹、谯)。其支庶子孙中有一支受封于谯(安徽亳州市),后代以封邑为姓。

——文王子、武王弟叔繍(也称叔绣)被封于滕(山东滕县),建国。后代以国名为滕姓。

——周文王姬昌的第三子管叔鲜、第五子郕叔武、第七子霍叔处,第八子毛叔郑、第十一子郜、第十六子蔡叔度、第十七子荀伯,弟兄七人的后代均以先祖的封国、封地名立为:管、成、霍、毛、郜、蔡、荀7个姓。

(3)周文王的两个伯父太伯、仲雍所创建的吴国演支5姓(吴、阎、柯、寿、漆雕)。吴国君王的儿子名柯虏(一说为柯卢),后代以祖名柯字为姓。

(4)周武王姬发子、周成王弟姬虞,称唐叔虞。所创建的晋国演支17姓(贾、解、怀、栾、鄂、蔺、卻、居、冀、侯、温、晋、步、党、简、羊、羊舌)。唐叔虞之子良封于解(山西解州),后代以封地解为姓;晋哀侯的后人以祖官职侯位为姓,改称侯姓。

(5)周宣王弟姬友创立的郑国演支10姓(经、印、国、蔚、游、喻、段、濮阳、太叔、西门)。郑穆公儿子名偃,字子游,后代以祖字游为姓;郑国公族有个大夫居住都城西门,后人以西门复姓为姓。

(6)周之支族名奭,初采邑于召(陕西岐山西南),称召公。所创建燕国演支5姓(邵、燕、贝、盛、鞠)。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燕国,都蓟(北京市)。国亡后,子孙以原国名燕为姓;周文王有一支庶子孙于河北巨鹿贝水建立了贝国,子孙以国为姓。

(7)出自周公族姬姓演变为他姓的9姓(富、滑、巩、蓬、暴、冷、古、荣、桂)。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后代一支子孙以祖先名古字为姓;周成王有个卿士受封于荣邑(河南巩县一带),称荣伯,子孙以邑为姓。

为了避免氏名重复,从春秋时代开始社会上大量出现了用两个字或更多字命氏的“复音氏”。如子孔、子夏、子张、子行、子车、子文、子尚、子高、子游、子羽;公德、公刘、公石、公施、公为、公师、公孙、公仇、公冉等。据初步统计,到了春秋中期,复音氏已经约占当时姓氏的三分之一。如在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端木氏、公冶氏、南宫氏、澹台氏、颛孙氏、公孙氏、公伯氏、公西氏、公良氏、公肩氏、公夏氏、司马氏、罕父氏等二十三个复音氏。

中国的绝大多数姓氏是由姬姓演支出来的。《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随着历史的推移,且又从上述姓氏之中分化出许多姓氏来,可谓是枚不胜举。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西周礼仪规定人们在成年时取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里的字,本意是指大名,即成年时称呼的名,后引申释为“表字”。《颜氏家训·风操》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这些记载都表明,在两周时代,字是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中的称呼名而存在的,名和字结合起来,才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人完整的人名系统。

1、周武王

西周世祖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建立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庙号世祖,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一千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改国号为大周,在位13年崩,谥号“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周文王姬昌见儿子出生,长大后必发兵诛暴,所以给儿子起名“发”,即周武王。中国周代第二代王。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姬姓,名诵。成王年幼即位,不能执掌政事。武王姬发,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姬昌和太姒的次子。他的结发妻子叫邑姜,是当时的国相姜子牙的女儿。他的哥哥伯邑考被残暴的纣王杀害了,所以兄终弟及,他继承了王位。

2、周幽王

   周幽王姬宫湦(?―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古代帝王封号的意思,比如周幽王?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厉、幽、畅都是贬字'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具体到周幽王,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幽不是个好谥号。蚤孤有位曰幽;(刚刚接班就死了的)壅遏不通曰幽; (一意孤行,不听别人意见,很难沟通的。)动祭乱常曰幽 ;(祭祀典礼不按礼仪的)周幽王应该取2-3个的意思。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古代的时候战乱,有许多的大小战争,人们为了防御于是就建造了长城,再加上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并且信息传递很慢,于是就出现在烽火台这个东西。周幽王时,为了让各地诸侯来保卫他,专门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如果在第一座烽火台上点起烟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立即也点燃烽火,以此类推。这样一座座地传下去,能传得很远。每当外敌入侵、情况紧急时,周幽王便下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一见烽火,马上出兵来保卫他。这是那时的有效方法。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驱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俪官,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炮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幽王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史记》之中: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

3、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八十出山,九十出征,百岁建国;三朝元老、两代帝师、一方诸侯。他就是古代最早横空出世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因伯夷当年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称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史书称他是“东夷之士”、“东海上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间,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100多岁。

姜尚。尚是其名。吕尚。姜子牙的先祖,曾因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在夏朝时被封在吕地,于是他们以地为氏。先秦时代,其实是称氏不称姓的,所以吕尚才是正确叫法。姜子牙母亲姜华误踏脚印而孕。姜华想以梦中所见,孩子既然是八卦之子,名字之中自然该有一个“子”字,而且,孩子是因自己在祖坟大象岗踏伏羲脚印受孕而生,大象以牙为贵,名字之中该有一个“牙”字,孩子又随我的姓,就叫姜子牙吧。

太公望。周文王在渭水遇到了姜子牙。老姜正在垂钓呢。不过他钩子是直的,也没有鱼饵,更主要是的,钩子离渭水河面还有三尺之高呢。他显然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人。两人一谈,哇,惊为天人。周文王激动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姜太公。这个名字比较有名民间有句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朝有姜子牙的辅佐才能长盛不衰,所以姜子牙的功劳很大,于是周朝给姜子牙封了一个公候,因为是周朝首位公,便成姜太公,这也是姜子牙最广为人知的名字。

飞熊,这个名字应该知道的人不多,在《封神演义》中,西伯侯姬昌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同时西伯侯姬昌也是最贤明的,他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可以说在当时西伯侯姬昌已经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以扛起反抗纣王暴政的旗帜。然而纣王预料到这种情况,直接把姬昌关起来,而且关了7年。在姬昌得到释放后的某一天,姬昌做梦,他梦到一个飞熊扑来。醒来后姬昌找人解梦,相士说这飞熊是一位能人,于是姬昌到处寻找飞熊,终于在喂水河边看到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发现飞熊跟姜子牙非常相同。两人见面一聊就感觉相见恨晚,姜子牙就是姬昌苦苦寻找的飞熊。飞熊在现实中根本见不到,这个名字倒是很让人害怕。

人中仙。当初姜子牙下山时,元始天尊说他做不了神仙,只能在人间当个大官享受荣发富贵。所以后来伐纣成功,姜子牙做了姜太公,位极人臣身居高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称姜子牙是人中仙,这也成了他一个名字。

梁上仙。有一次,姜子牙去他朋友家里做客,发现朋友家里有一块空地迟迟没能盖上房子,于是找他朋友问了,姜子牙明白了这里有妖邪作祟。于是姜子牙就做法把这几个妖怪从朋友家赶了出去。这几个妖怪是以后的五路神,赶走了妖怪后姜子牙朋友家房子盖起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大家认为姜子牙可以驱邪保平安,每逢家里盖房子都要拜一拜姜子牙,所以这就是姜子牙梁上仙名字的来历。

万神统领。姜子牙得到他师傅元始天尊的命令,让他监制封神榜,做了万神统领的职位,封神榜上的神都要他来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姜子牙是万神之主,而神仙要是见到姜子牙来了都要纷纷让座或者退避。

商朝末年,姜子牙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齐,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为兵家鼻祖,天齐至尊。姜子牙在姬昌这个伯乐出现之前,姜子牙的前半生,确切地说是前三分之二生,过得那是相当地差劲,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举步维艰、穷困潦倒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形容都不为过。虽然空有盖世之才,可是姜子牙就是找不到一个好工作,他曾经到若干个诸侯那里去求过职,包括纣王治下的都城朝歌,可就是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有什么用途。无奈之下,姜子牙为了谋生几乎什么都干过,他在朝歌的闹市卖过牛肉,在黄河的小渡口开过小饭铺,甚至还曾经为了一笔创业资金倒插门“嫁”给了一个老处女,结果生意赔本后被扫地出门。虽然混得不是一般地差,但是姜子牙从未气馁,他在颠簸流离、飘游不定的生活中始终能够动心忍性,清醒地观察天下大势,耐心地等待时机,直到他命中明主姬昌的出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名句,来源于商末周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历史传奇故事。白居易有首《渭上偶钓》诗,形容的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情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明朝许仲琳更是以一部《封神演义》最终把姜子牙神化成为了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主。

  这正是: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姜子牙》

4、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姬旦。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辅佐武王,为使周族由商朝的属国发展成独立的奴隶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摄政成王,使初建的周政权巩固下来,为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在《尚书大传》中有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姓名是什么?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故:周公全名姬旦。“姬旦,与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一样,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旦是第四子,还是姬发的弟弟。因为姬旦的采邑在周地,爵位是上公,所以又被称为“周公”,就比如商鞅,本名是卫鞅,但是封地在商地,人们就叫他商鞅,时间一长,可能连他原本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周公原名叫什么?周公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周公还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孔子梦中的人。孔子想来就不用介绍了,但是孔子为什么没事会梦见周公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子曾经发出的感慨,表面上是说,自己老得不行了,竟然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制礼,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周人原本的习惯,制定出来一种更为合适的行为规范体系,这套体系最终也成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标准和依据。

周公姓“姬”名“旦”,那能不能称呼周公为“姬旦”?姬是姓,旦为名。今天我们把姓加在名前,连起来读,已成习惯,无可厚非。但是夏商周三代不可以。对他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周公旦”。“周公”是他的封号,“旦”为他的名字,其实他的名字就一个“旦”字。周朝姓和名同样是不连读的。而同一个“姓”还会派生出不同的“氏”:例如楚国王室的“芈”姓,通过分封,出现了“屈”,“景”等几个“氏”。又如鲁国君主为周公旦的后代,本是“姬”姓,但通过内部分封也派生出了“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并称“三桓”。有意思的是,氏和名可以连读,如“屈原”,“季孙斯”,“叔孙武”。即便是孔子本人,这个“孔”也只是个“氏”,而不是姓。

周公解梦:梦见人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周公”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我们都生活里,而频率最多的,也就是“周公解梦”。只不过现在来说,解梦才是重点。梦文化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做梦后都积极探寻解梦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人把解梦视作封建迷信,但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梦境中的现象确确实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该作何解释呢!既然无法解答,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解梦作为一种追寻答案的方式呢?如:梦山上唤名字。山顶相呼,宠临禄至,利获婚成。英杰贤良,山鸣谷应,名闻四达之兆。《梦林玄解》梦名字在月中,主有声名。然病人当主名登鬼录,须急保禳。《梦林玄解》根据不同的梦境,梦见名字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预示在近期发生的某些事件里,你将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梦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预示着近期你做事情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轻信别人说的话,凡事记得以自我认真分析为主,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被骗。梦见写自己的名字,预示着你在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候,你能够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表现很不错等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故事?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②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代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5、老子  

李耳为何被称“老子”? 一说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河边洗衣服,在河中捡了一个金黄的李子吃了,就怀孕了,怀孕81年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胡子,因此取名老子“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母亲惊叫声:“啊!我的老子呀!"其实她的本意是“我的儿子呀"。所以称之为“老子"。《史记索隐》是这样说的,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这里把他的姓氏,名字和职务说得清清楚楚,唐代最为尊崇道教,又因皇室姓李,故攀附李耳为其先祖,形成较大影响。著名学者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诂前记》等文中认为老子姓老。证据四条:第一,先秦典籍如《庄子》对孔子墨子等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耽。第二古并无李姓。第三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为之。“老”变为“李”是通过假借字形成的。第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这二部的音相近,古或不分。高亨通过《老子》引大量语句,证明幽、之两部音韵通谐。“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里李。”二是老子的成就有关。“子”这个字其实是对先贤那些有大智慧大功绩的圣人们的尊称,凡是百家中贡献比较突出的那几位人们在称呼他们的时候都会加上这个后缀。《纽约时报》就曾经将他评为了古今十大作家之一,而且还是在十个作家中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另说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

  为何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乃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本是天界的一个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不生不灭,任意穿梭于时空之间。老子一生都在践行他后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个图书馆里,皓首穷经,潜心做学问,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因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发扬广大,被道教奉为始祖,所以后来又被冠以很多名号,比如:金阙帝君,广寿子,广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后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长生不老,自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话传说,而神鬼之说也是源于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后被封为神,是理所当然的。

我中华民族圣贤代出,凡属圣贤,均俱有“法天则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希望“天清地宁”、“民安物阜”,以至于天人合一,复还于朴实无华及至高无上的境界。老子指导孔子,启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门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并将“清静无为”及“得道飞升”之道,下传后圣尹喜、王少阳等仙真,为后人奠定了修炼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长生”之门,用以返本归真,超凡证圣,以脱生死 轮回之 苦。使人们知道人通过修炼可以成神,更加坚定信道修道证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寻大道。各朝的皇家对老子的追崇祭祀也一直不曾间断,曾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八位帝君亲临河南鹿邑朝拜。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太上老君》

6、造父

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为少昊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青铜甬道铭文》:载:“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60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赵姓由来。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赵氏始祖--造父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史记·周本纪》中就有了周穆王西行的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东晋学者郭注释:“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说:“昔穆王欲肄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之迹。”以至“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为了阻止穆王西行,祭公谋父作《祈招》诗,但穆王不听,仍肄心西行。《史记·赵世家》对穆王西行记载得更为详细:“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造父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的先祖,他们赵氏的这一脉从很早开始就是权贵之族。造父的先祖是伯益,而伯益本人又是颛顼裔孙,他们的赢姓还是舜赏赐的,所以造父是伯益的九世孙,是蜚廉的四世孙。造父在周穆王统治时期,是一位极其受宠的臣子,周穆王按照造父的喜好,还给造父分配了一个他喜欢的和适合他的职务,那就是御马官,还是天子御用的。造父也没有辜负周穆王的宠信,从潼关桃林得到了六匹骏马以后,造父马上就献给了周穆王。可是周穆王是天子,天子的坐乘一共需要配备八匹骏马,如今只有六匹。要知道找到骏马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了,更何况还要找到六匹同一种类型的马匹,同一种毛色,同一种体型的骏马。周穆王见到这六匹骏马,喜欢得不得了,他说:“爱卿啊,这只有六匹,只能单独的时候骑一骑,想坐马车的时候却用不上它们。”那个时代的贵族们出行都不是自己骑马,而是乘坐马车的,所以八匹马是最好的。造父一想,也觉得遗憾,就提议自己要去桃林,为周穆王挑选骏马。

造父当初的六匹骏马便是桃林所得,但是那一次他并没有进入桃林,这一次却是必须进入桃林,还不知道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骏马。《史记》记载,桃林广阔三百里,其中树木茂盛,野兽极多,就跟“亚马逊丛林”似的,人进去了没出来的大有人在。造父不怕艰难,进入了桃林,最终带回了骏马两匹。周穆王终于凑足了八匹骏马,高兴的马上就准备要乘坐这八匹骏马拉的马车。造父受到周穆王的特许,和周穆王同乘一辆马车。他们是八匹马,又是马匹中的精良之马,跑得飞快,一下子就跑远了,来到了传说中的瑶池,见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一个容貌绝色之美人。他们度过了整整543日,才回到周朝,难怪那个徐偃王要叛乱,这周穆王几年不现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死了呢!史记上只记载了造父获得封地赵城,成为赵氏始祖。

周穆王是周王朝夺过夏王朝的政权之后的第五位继承人,是整个周朝的统治者,在周朝之下分封了很多个小的诸侯国。周穆王,姬姓,名满,是周昭王的儿子。在周穆王在位的这段历史中,发生了很多无法解释的神奇故事,周穆王也因此而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中最为神秘的帝王之一。人们都习惯于将周穆王称为“穆天子”,而记载周穆王离奇故事的各种版本中,《穆天子传》是最为著名的。说到这一本《穆天子传》,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来历,也是极具神秘感的,因为它是盗墓团伙发现的。大约是在距今1700年前的时候,还是西晋太康年间,有一伙盗墓者在河南汲县的一个战国古墓中发现了很大一批埋葬了几百多年的竹简,上面记载了很多周朝时期的历史。《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就是其中的两篇文章,都记载了周穆王的事迹,可是多年时间过去了,只有一本《穆天子传》流传了下来。在《穆天子传》中,很多西周兴盛时期的周穆王的故事便被记载其中。里面详细的讲述了周穆王游历西域瑶池,和西王母玩乐的日期、地名、方向、里数,还有西域部落的名称、语言和物产。这样程度的记叙,让人想不相信都难,所以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周穆王见到了西王母这件事情是真实的。直到唐代,人们才开始怀疑这只是人为编造的故事,就不把它当真了。

在《穆天子传》中,除了记述了周天子周穆王以外,顺带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造父。造父的祖父孟增是周朝的一个大臣,地位很高,到了造父这一代,周穆王依然很重视造父家族。尽管造父喜欢专研驾马车的技术,但是周穆王也没有看低造父的意思,他还夸奖造父的马车驾车技术纯熟,封造父为天子御用的御马官,让造父享受了无与伦比的荣耀。

(0)

相关推荐

  • 四百诸侯会师孟津,姜子牙为何不让他们称呼武王为武王?

    四百诸侯会师孟津,姜子牙为何不让他们称呼武王为武王?

  • “爱屋及乌”的典故出自哪里?有着怎样的故事?源出姜子牙一句话

    "爱屋及屋"的字面意思就是,喜欢一座房子,就连房子上的乌鸦也同样喜爱. 引申比喻为,喜欢一个人,就连他的亲戚朋友和其他东西,都非常喜欢. 那"爱屋及乌"的典故出 ...

  • 姜子牙为什么没封神

    (说明: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删节.因非我屋首发,故不参与评奖,仅供瓜友交流.) 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因为灭商大战生灵涂炭,自愿永不封神.这是电影编剧的全新演绎,成功塑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 ...

  • 西周伐纣后,纣王自焚,武王一年后也去世,你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颇有贤名,治理得西岐井井有条,并且深得民心. 经过七年的牢狱之灾,文王在河南安阳的羑里城里拘而演周易.回到西岐后,又在渭水河畔访得高人姜子牙. 经过太王.王季.文王等人的励精图治,西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六) 和老刘家主动托孤不同的是,成王姬诵是被托孤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姬旦是掌握着这件事情较大的主导权的,他的态度不必象诸葛亮搞得那么极致,吃相自然好看得多. ...

  •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qu ...

  • 拾趣 | 科研人必贴春联,总有一款适合你

    新春佳节将至,在忙碌地撰写基金申请书的同时,大家也都开始忙着准备春联了.语服君搜集了一些适合硕博士.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用的春联,送给还在为科研忙碌的你. 如果喜欢,可以贴在实验室或寝室,也可以分享给小 ...

  • 山中拾趣之三 拈花惹草

    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  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这是纪晓岚专门为自己的书房"阅微草堂"写的一首诗.  阅尽世间冷暖百态,方知 ...

  • 刘心萍||游园拾趣

    2021年第118期 总第424期 游园拾趣 文/刘心萍      久居闹市,跻身于芸芸众生之夹缝,时间久了,便有种头昏脑胀的感觉,简直要窒息了.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常常选择独自登临北山.       ...

  • 山中拾趣之二 艳遇白杨

    林中一棵白杨,惊艳我的目光. 手忙脚乱拍片,偶尔四处张望. 忽见另一白杨,让我目瞪口呆. 風姿绰约迷人,好像梦中新娘.   美人杨柳细腰,说来真是不假. 身段错落有致,曲线流韵平滑. 眉眼长的俊俏,梨 ...

  • 虞城公园常拾趣

    虞城公园常拾趣 虞城 杨枫 闲来无事,公园游逛.抬头看天,碧空如洗,淡淡白云,飘缈嘻戏. 公园里杨柳依依,草木吐翠.碧叶成荫,绿荫生凉.虽然是暮春阑珊,初夏款款.阳光不温不火,微风拂面,惬意恬然!幽幽 ...

  • 山中拾趣之四 招蜂引蝶

    前天拈花惹草,昨天招蜂引蝶. 梦里上山采菜,走着走着傻樂.                                       2021.5.10.蓝風

  • 山中拾趣之一

    穿行於山河壮阔之大美,目光捡拾起点点滴滴的小趣. 像我粗俗而细碎的文字,终究组不成一句入眼的拙诗. 即便如此,我依然情有独钟,恣意流连在爱恋的林子里. 那一草一木的痴情,那一幢山石的雅趣,那摇曳迎風的 ...

  • 山中拾趣之五 情致别他的老草

    与你相遇的一刻,你的妖娆,惊艳了我的眼睛.虽然你青春不在,失去了原有的绿色,似乎有些苍老.但你自带光芒的韵致,优雅的風情,金黄的色彩,柔美的线条,却更显高贵,姿容也如此曼妙.   而最让人心动的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