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击败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其实就是智慧
人人都有成功的梦想。我相信贺龙元帅未有成就前也肯定会有这样的梦想。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奴隶到将军,从普通一卒到掌握雄兵数万的军长,贺龙元帅的成功,单靠勇武是无法做到的,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智慧的加持。
就比如早年和一名周姓武师的比武,他就因为智慧的给力,战胜了这名武师。
那是1914年冬天的事情了。国际的大形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的形势是袁世凯又扩大了自己的权限,废除巜临时约法》,积极筹备称帝;桑植县洪家关的形势是百姓穷困不改,贺龙长大成人,成了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就在这个冬天,洪家关迎来了一位姓周的武术教练。
按照当地风俗,应该选定良辰吉日,摆擂台比武。目的既是检测一下即将教授的徒弟们的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摸摸底,看这位武师到底能耐如何,是不是有真功夫。
到了那一天,洪家关的一块平地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擂台,中间放了张八仙桌。桌子的两边分别坐着几位须发发白的老者,中间则是一位四十左右,身材高大健硕的一位中年人。身上的打扮像个武生,那腰间系着条宽宽的练功带,小腿上是短打的绑腿,两腕处箍袖,十分精悍。他,就是新请来的周师傅。
比武是洪家关最大的盛事,四邻八乡都如潮水般云集而来,观看这并不多见的精彩赛事。
只见人潮涌动,大家看着台中的那位精壮汉子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大意便是这位师傅外表上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内外兼修,表里一致,是不是有真功夫?
接下来,由一位长者宣布比武开始。
首先纵身跃上台的是被称为“脚踢如撞木,手劈如流星”的一位屈姓青年,这个人的功夫堪称一流,在洪家关少有人敌。但没几个回合,他就身形一飘,脚上浮起,被四仰八叉地摔倒在擂台上。
台下传来一阵阵地叫好声。有许多人纷纷点头称赞:“这位周武师看来身上有真功夫,洪家庄恐怕没有人能打得过了。”
周师傅也脸上浮着微笑,向四周连连拱手道:“刚才承让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继续上台来?”言语间稍有些得意之色。
第二个青年又跳上台上,但转眼间又被摔倒了。接下来连上了三四个,都无一例外地被很快摔倒。
台下更大声地连连喝起彩来,更加肯定了这位周师傅的武艺。周师傅也颇有些自得起来,不停地平摊右手,做出请的姿势。众人纷纷摇头,一时间竟无人敢上了。
就在人们觉得无人会再上台挑战的时候,只见一个青年轻盈地跳上擂台,双手一拱,朗声说道:“周师傅,我来请教!”
大家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贺龙。台下一阵骚动,纷纷窃窃私语起来。有人不看好他,说:“文常恐怕不是他的对手。”有人却反驳道:“不见得!鹿死谁手还未可知,等着瞧吧!”
贺龙上台挑战并不是冲动所为的。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就在周师傅和那几个人交手的时候,他在一边也没闲着,而是认真地观察周师傅的每招每式,分析输赢的原因。
他发现,每当对手猛扑过去时,周师傅总是会身形虚晃一下,躲避过去的同时,借助对方的冲势,顺手牵羊,脚下出绊,利用自己下盘稳的优势,迅雷般出手,于突然间发力,一下子就把对方摔倒下地了。
贺龙上台前,就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周师傅可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在想些什么。他见贺龙的个头足足比自己矮了大半个头,身材也不显得太壮硕,就心生了轻视之意,觉得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伢子,能有多大本事?
但江湖礼数却不能少。他点点头,略一拱手,说道:“请!”比赛遂即开始。
台下的人刚才还唧唧喳喳闹闹哄哄的,一见比试开始,不约而同地屏气凝神,观起比赛来。一时间满场鸦雀无声,除了来往的拳头碰撞和脚踏台板的响声,就剩下了不远处的哗哗的流水声了。
全场无数双眼睛齐盯着擂台上的两人,只见推来攘往,闪跳腾移,一个是“插花盖顶”,另一个便“古树盘根”,比今天的武侠剧还精彩。这个可是现场版的真比武,来不得花架子。犬家你来我往,转眼十几个回合,不分上下。
这时的周师傅终于小心起来,开始重视这个年轻人了。他发现这个青年出手迅速,步伐稳健,力道猛狠,拳术精湛,一时自己讨不到半点便宜。于是他决定使出绝招来,结束这种拉锯战。
贺龙见对方打法突变,就暗暗加以提防。他估计对方使绝招的时候到了。
果然,那周师傅突然发起攻击,加快步伐如箭般冲过来,旋即又猛地退后一步,虚晃了一下身体,故意卖出一个破绽。
贺龙当然知道这是个虚招,是诱自己乘势追击,使下盘松动,好借势动手,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他于是将计就计,发起佯攻。那周师傅不知是计,伸手一抓,结果扑了个空。贺龙却利用自己的长处,矮下身形,扎稳脚跟,右腿突地用力一扫,手又往后一拉,然后肘击后腰。周师傅立足未稳,一个踉跄便栽倒在地。
贺龙赶忙上前双手扶起贺师傅,连连诚恳地道歉道:“晚辈得罪了!”周师傅闹了个大红脸,十分羞愧,也不禁又高看了贺龙一眼。
一时间,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欢呼声。大家纷纷涌上来,向贺龙表示祝贺。
这就是贺龙的别致的成人礼。在漫长的征战生涯中,他一直秉承着以智慧的方式来指挥作战。他的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大家细心会发现,他的部队的战损率是相对最小的,但他那低调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向外张扬。
而做到这一切的原由,便是他绝不蛮干,时时都会开动脑筋,靠智慧来解决。
贺龙元帅已经作古足有51年了,可他在我的心里,依旧那样充满着活力。
我们永远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