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宋朝人的思考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在中国从秦始皇到北宋这一千多年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人们都处于某种对周礼的迷梦中。包括秦汉建构的文明体系,也只是对宗法制度的再次尝试,再次拓展,另一个是从汉末到五代十国,这是汉文明体系被冲击的时候。
这其中当然有时空演化的影响,世界的 局势也同样是波澜起伏,与东方格局变化有些类似的,即是罗马帝国的聚集,以及西罗马帝国受到蛮族入侵而导致的分裂。
其实,宇宙万物都会受到流变这个底层规律的影响,包括了社会体系,都是要对抗这个现实的。
人们常常会无法接受时空演化导致的流变冲击,而不得不迷恋旧有体制的安定。
当然更重要的是祖先崇拜这个让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一个归属的信仰体系遭到了严峻挑战,这其实是人心不定的更深层原因。
遭到了什么挑战呢?由于动乱造就的各种混乱会让宗法制衍生出的家族体系受到极大冲击,而造成动乱的根本原因是宗法制本身对于小共同体的认同会逐步瓦解皇权这个大共同体的基础。
然而,北宋时期,这些问题开始逐步被摆上桌面。也就是说,需要重塑核心价值观了。
价值观的选择
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自由,因为有外部空间。
大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平等,因为人们要瓜分现有利益。
在之前的各个时代,其实在不断实验用什么样的信仰可以稳定局势,这其实是在找到一个维护大共同体的基础,于是,安定成了实际上的核心价值观,这个趋势一直延绵至今。
然而,实验都失败了,包括南北朝的佛教与唐朝的道教,最根本的原因是佛教,道教以及孔子创立的儒家都是以保守主义为思想基础的。
入世的儒家与出世的道教与佛教,它们都是想回复以前的生活状态,也就是逃避体系化的状态。
直到北宋一大批知识分子迎回了儒家,这是儒家思想在汉末之后第一次回归主流思想界,然而,它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另一个理论体系。毕竟汉朝的崩溃让人们意识到纯粹回复周礼是非常愚蠢的。它会纵容宗族势力坐大,皇权衰微。
也就是说,北宋人明白了什么才能让信仰祖先崇拜落地?仍然是宗法制与儒家思想。
只是时空已经变化,必须在保证皇权的基础上,实行宗法制与儒家思想。
为何要保证皇权呢?因为皇权不仅仅可以让整体安定下来,还能具有推动社会体系流动的作用。
于是,北宋的几位理学家就开始拓展儒家思想的边界了,也就是说,理学给保守主义浓重的儒家思想加入了理性元素,同时,也加入了终极思考。
其实,终极思考是一种世界观的呈现,只有人与世界的关系出现非常大的困境,才可能纠结这些。
实际上,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前提就是加入了阴阳家对于世界观的拓展,在世界观层面融入了天人感应的概念。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而东汉末年是一次世界观层面的动荡,也是佛教,道教宣扬的终极真理能够获得大的响应的根本原因。
于是,北宋的知识分子也需要重塑世界观。
还有就是,我隐隐觉得五胡乱华之后的整个趋势,都是在开拓江南地区这个趋势上,到了宋朝时候已经把江南大部分空间都开发完毕了。
这是为何当时的商品经济以及都空前繁荣?
这时候,支撑民族的信仰就遇到了空间饱和的困局 。
于是,就需要更多的空间来拓展,同时也需要从意识层面去总结,也就是理论化。
这和当初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间饱和类似,而一旦遭遇这种困境,就会出现许多思想家以及生产力的提升。
宋朝的儒家思想回归,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照搬,也就是说,不再一直保守地只想回复周礼,而是要根据现实拓展理论,这是理学创立的时代背景。
儒学的重构
从社会构成上来说。
部族在原始社会形成,商朝进入鼎盛,西周时期开始走下坡路,春秋时期消亡。
贵族在春秋时期形成,战国进入鼎盛,秦朝开始走下坡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颁布之后就渐渐消亡了。
士族在东汉时期形成,三国两晋时期进入鼎盛,南北朝开始走下坡路,隋唐开始了科举制后就渐渐消亡了。
组织形式也一样随时代更替而转化,诸侯在商周时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鼎盛,秦朝之后渐渐走下坡路,汉武帝时期消亡。
门阀在东汉时期形成,到三国进入鼎盛,两晋南北朝渐渐走下坡路,隋唐时期消亡。
军阀在南北朝形成,隋唐时期走向高峰,五代十国渐渐走下坡路,宋朝时期消亡。
经过隋唐的奠基,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宋朝已经基本是平民社会了。
平民社会为小共同体逐步融合成为大共同体创造了最关键的一步。
这个时候,维护小共同体的宗法制以及背后的信仰祖先崇拜就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于是,就必然需要一些理论体系对信仰进行改革,对体制进行维护,这也是为何核心价值观会转变成安定的最根本原因?
这点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有相关的论述。
司马光
同样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王安石不明白的是只有小共同体才有可能通过改革成为人人持股的状态,宋朝的建立就已经是打破小共同体的构架,它的确不具备扩张的条件了。
我们现在也同样处于一个打破小共同体,融入大共同体的阶段,所以,人们会无比迷茫,不知道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所以,国家领导人会有开放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的方针政策与命运共同体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