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犀利影视评论的畅快阅读 ——读毛尖《凛冬将至》

老看有些邪乎的好评如潮或者深奥难懂的理论阐述,很容易让人倒了文艺评论阅读的胃口。所以,在偶尔看到这些短小却一针见血的影视辛辣批评,那种嬉笑怒骂又不乏幽默风趣的文风,确实给人带来了畅快的阅读感受。

其评论犀利无情

比如评价新版《红高粱》电视剧,说是“红高粱黄了,这部戏早个几年出来,估计莫言的诺贝尔奖都悬乎,60集的剧情是被60个编剧民工分摊了台词吧”。再比如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认为“偶像派绝对是此剧的负能量,搞得剧中无论我党还是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者,都浸染了强烈的新月派特质”。而对大家评价还不错的《欢乐颂》,作者直指这是一部“赤裸裸的金钱颂”。而对不允许大家进行人身攻击的新版《红楼梦》,认为既然是选秀出场,为什么“社会主义新人普遍要比资本主义老人腰上粗上一英寸”?对荧屏小鲜肉的泛滥,认为“原本是一种前现代影像观,满足没经验的观众的荷尔蒙,今天的泛滥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淫欲黑洞”。连好评如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批评“这是一部因为终点暧昧引发视角混乱剪辑混乱价值观混乱的剧”,“所有这些人物的最硬核部分,都被影像官僚主义搁浅或冲乱”。

其评论戏虐到家

评价华语电影《铜雀台》,“天苍苍,野茫茫,曹操要从坟墓里爬出来,先得把这些给他涂奶油的家伙干掉”。评价抗日神剧《抗日奇侠》,“真正挑战了我们的粗话能力,刺瞎我们狗眼的特效、令人小便失禁的神功,用一个网友的话说,不看不知道,谁看谁高潮”;“看完片头我瘫痪了,短短一分钟,看到了霍元甲,看到了李莫愁,看到了降龙十八掌,看到了九阴白骨爪,看到铁臂阿童木,看到了金刚、蝙蝠侠,已经无法用白话文表达我的震惊,只能想起《蜀道难》的开头‘噫吁嚱’”。评价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我的前半生》,“鲁迅要活着,应该会跟龙妈一样,怒喝一声‘龙焰’,直接烧了当代子君们”;认为这不是一部现实剧,而是“仙侠剧”。而看了电视剧《破冰》,作者更是呼吁,“荧屏扫黑时代,给每个剧组派个政委吧,狙击一下这种万千宠爱集一身的超级自信二货”。讥讽70集的《新世界》的拖沓,“看看《新世界》里特有人气的北平二楞子小耳朵大缨子还有那些狱卒车夫,挺治愈,因为他们从来都是,一口气把话说完”。

其评论简短到位

像总结韩剧的厉害,因为是“创造了地球新物种,像道明寺一样有钱,像藤井树一样纯情,像夏洛克一样天才,像钢铁侠一样勇敢,一言以蔽之,他们是没有杂质、没有上线、无与伦比的新一代神棍,是爱神和孔子、美神和达芬奇的结晶”。对于小鲜肉在影视界的流行,作者直言,“只是资产阶级二代的登场预言,其语法形式是耽美的”,他们“邪魅、致命、豪华”又“野蛮、有力、挺拔”,“清澈、浓烈、迷离”又“狂热、不羁、痴傻”,出场都“性感、高贵、淡然”,“和他们勾连的家政属性词语都是少爷、管家、家族、继承,与他们勾连的社会属性词语是集团、股票、亿万、跨国,既玩世不恭又令人窒息,因为高高在上而饱受误解,但似乎一直人畜无害”。而流行一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者认为恰恰就是如此。
当然,在这种嬉笑怒骂中,也有严肃的思考,对一些好的电视剧和电影也进行了中肯的赞美,但总体看,还是批评更加精彩。我平常不看电视剧,最主要的原因是普遍太长,剧情又十分拖沓冗长,就像作者说的越过十来集看也不影响什么,而且情节往往十分弱智,真没有这个闲暇时间和这份耐心。网上曾评论两岸三地的电视剧特点,说香港电视剧是打斗的艺术,一言不和就打将起来,特别是武侠剧;台湾电视剧是哭闹的艺术,动不动女主角就撕心裂肺,惊天地、泣鬼神,特别是言情剧;内陆电视剧则是拖沓的艺术,男女主角一律磨磨蹭蹭,不管是什么剧。所以,作者强烈呼吁电视剧限制集数,我是十分赞同。更重要的是,对以数量生产能力著称的中国电视剧行业,这样的批评毒舌还是要多一些,也才能推动这个行业跟上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节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