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用中成药治病的(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临床上会选择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
当前中成药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形式之一。
那么,中医是怎样用中成药给人治疗疾病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成药。
所谓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由中药制成的成品药物。
中成药治疗疾病,同样要受中医药理论指导,但由于其有自身的一些用药特点和方法,因而与中药治病并不完全相同。
一、辨认中成药标识
中成药商标和中成药批准文号,构成了中成药的主要外在标识。使用中成药治病,必须首先辨认中成药的商标和批准文号,这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很重要。
中成药商标有文字商标、图形商标以及组合商标(又称复合商标)三种。
商标的作用首先在于具有专用性的功能,此外,商标也是产品质量的象征。
同一种中成药因为生产厂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商标,用以区别于其他厂家,有时同一厂家生产的中成药的商标也不同,用以区别于其他中成药。
中成药的另一种重要标识就是药品批准文号,它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而发给药品生产厂家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
目前中成药批准文号统一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汉语拼音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如麝香保心丹的药品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31020068”。
每一种中成药只能有一种批准文号,它是药品的“身份证”。中成药的批准文字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
二、熟悉中成药处方
目前中成药的处方来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医籍古方、名老中医验方和科研协定处方。
不管中成药处方来源何处,医生在应用之前都应尽可能做到对其相关信息有所掌握,如中成药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组方是否合理,配伍是否严谨,是否含有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药物,中成药组成药物所体现的功效和说明书是否一致等。
通常来说,一般不主张使用一个组成药味多达七八十种的中成药。
临床选择使用组方药味少而精,药物配伍合理,作用方向明确,治疗疾病相对专一的中成药,应当是医生和患者的明智选择。
三、掌握中成药功能
中成药功能,是指中成药的治疗作用。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同的中成药由于其药物组成不同,功能是不同的。
中成药功能是中成药临床治病用药的重要内容,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而患者对于中成药特别是非处方中成药的功能也应尽可能地了解或熟悉。
中成药功能和临床主治病证密切相关。从临床用药角度考虑,中成药功能决定临床主治病证,而临床主治病证则是功能的具体体现。
只有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了中成药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用于临床主治病证,从而做到辨证施治。如桑菊感冒颗粒,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能,故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四、重视中成药用量
中成药用量,是指成人每次服用的分量。
中成药用量严格来讲应以克为计量单位,但也有以丸、片、包等来计算用量的。
中成药的用量与疗效关系非常密切,并直接影响疗效。
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中成药的用量大小与作用强度呈正相关,即用量小作用弱,用量大作用强。但药物的作用强度不能单靠加大用量来实现。如果无限制地加大用量,药力太猛,不但会损伤患者正气,还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目前,中成药的常用量有一个大致规律,一般说来,水丸每次用量15~30粒(约6克);蜜丸每次用量1粒(约6~9克);胶囊每次用量1~2粒(约0.5~1.0克);片剂每次用量2~5片(约1~2.5克);颗粒剂每次用量1包(约6~8克);口服液每次用量1支(约10~20毫升)。
五、注意中成药剂型
中成药剂型,是指根据治病需要,按照制剂工艺,将中药加工制成不同的用药形式。
目前常见的中成药剂型主要有膏剂、丹剂、丸剂、散剂、糖浆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以及注射剂等。
前四种剂型(“膏丹丸散”)为中医传统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以及注射剂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剂型。
中成药的每种剂型,各有特点优势,也各有不足。注射剂型见效快,胶囊剂型便于携带,口服液口感较好。目前,比较受医生和患者欢迎的剂型有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
临床使用中成药,一定要注意中成药剂型,需要根据不同病情以及治疗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剂型。
速效、高效、安全应成为选择中成药剂型的基本原则。
转自 原创 酱紫蛙 科普酱紫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