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小戏迷碰上老戏迷

当时也有一些义务戏与合作戏,印象最深的是我刚刚开始看戏时,赶上的一次盛会,就是1956年北京市戏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一场大型合作戏。前面是《锁五龙》,后面是《大四郎探母》,有五个“杨四郎”。前头《坐宫》的杨四郎是李和曾,《过关》的杨四郎是陈少霖,《见弟》的杨四郎是奚啸伯,《见娘》的杨四郎是谭富英,《回令》的杨四郎是马连良;前头的铁镜公主是张君秋,后头的铁镜公主是吴素秋,佘太君是李多奎,萧太后是尚小云,杨宗保是姜妙香,两个国舅分别是萧长华和马富禄。我当时只有8岁多,是跟家里人一起去的,那次真是演出4个半小时,结束时都快12点了,可谓是盛况空前。

说到陈少霖,我很喜欢他,陈少霖是号称“老夫子”陈德霖的公子,也是余叔岩的内弟,从前皮黄戏里的次要老生叫“里子老生”,或者叫“二路老生”,属于唱配角的老生,或者是在主要演员歇工的时候,他也主演一些正戏。严格说陈少霖就属于这样的演员,他也能主演一些戏,例如他和李毓芳合演的《红鬃烈马》,他演整出的薛平贵,也非常出彩。陈少霖的老生是中规中矩,不温不火,基本功极好,能戏颇多,人缘也很好,他可以说是一辈子从来没火过,但是确是真正的“硬里子”,现在要是找这样的好须生也已经不多了。陈少霖演《过关》之后,演《见弟》的就是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当时四大须生中除了杨宝森在天津,其他几个都参与了。当时这种义务戏能集中很多好角,因为好角都在一个台上同台献艺,所以也都会“铆上”。

那时候几乎每天晚上都差不多有戏可看,反正下午放学也比较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学习太紧张,我那时候什么也都没耽误,我的功课虽然数学一直不算好,但是语文还是不错的,下午把功课做完,晚上就看戏。一年365天得有将近200天晚上会看戏的,50年代以前的舞台我没有经历过,但是听家人说的很多,那时候很多演员我虽然没有看过, 但是都听过他们的唱片, 高亭、蓓开、胜利、百代、长城几家公司都灌过他们的唱段。

那时候没事儿在家里就开戏单子,就是这些已经不在了的演员,我也把他们都凑在一起去编一出戏,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讲,也干这个。有一次上英语课,我们当时的英语老师发现我不认真听课在那里开戏单,他当时什么也不说,就把我开的戏单子给没收了。下课以后找我到教研室去,我想这回捅篓子了, 上课不认真听讲, 准得挨骂了。结果他居然关于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事儿一句没提,却把我开的这张戏报拿出来,指着上面道: “这写得不对, 这俩人碰不到一块,岁数还差十几年呢!这俩人没同时搭过班,就不能凑一出戏。还有,这位从来没唱过双出(就是一个人在同一个晚上唱两出戏),这两出老生戏不能挨在一块儿,你总得让人歇歇吧?中间得垫一出青衣戏,你这就外行了。再有,这个戏码排得也有问题,前后位置不对。”敢情小戏迷碰上一个老戏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