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赵应来//人生拾忆 (连载十一)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人生拾忆
(连载十一)
稷山 赵应来
第十一部分 建筑风云
工程队属于乡办企业,其实是野营单位。我79年到任后具体了解到,当时的经营体制是统一领导,统一核算,在外施工队有两个即临钢,钢矿。经实地调查,发现问题不少。
一、 管理体制不适应。
二、 工人收入偏低,人员思想不稳定。
三、 总体效益不好,分配办法不对。
四、 管理人员过多,当时还设有支部书记,队长副队长二名,会计、保管、技术员等七名管理人员。
五、 对工点管理不到位。
六、 工点没有自主权,积极性不高。
以上情况问题隐藏着垮台的危险,我调研回来后,经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报公社党委。公社主任就到工点实地考察,也认为改革势在必行。责成工程队尽快拿出具体改革方案。
80年,全县各乡镇工程队,基本都停了业。我们根据中央政策,经过和各工点协商,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四字方针即“减政放权”。
1、 队部只设支部书记、队长二人,进责协调联系工程,承办各工点行政手续,处理各工点内外矛盾和思想政治工作。
2、 实行工长负责制,独立自主,单独核算。
3、 上交费用采取包干制。
这几条意见经公社党委研究同意后,公布于社会和各工点,震动很大。我们太阳工程队不仅没被淘汰,而且还不断壮大。到81年,我们的工点就发展到七个,如运城的杨银师负责的维修工程队、侯马王成珍负责的建筑队、稷山赵榜元负责的工程队、稷山陈仁才负责的建筑队、太原高玉水负责的安装队、薛金良负责的建筑队,工程队级别也因此提高到乙级(可以承包五层以下的楼房建设)。工程队的名称也随之改为太阳乡建安工程队。
兴盛的态势维持了几年。到86年,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经济活跃,工程队的资质证由原来的在原地办理,改为也可以在施工当地办理;工人由原来的必须有三级证明,改为可以随意招聘使用,随意流动,双向选择,哪个待遇高就往哪里跑。因此工程队的管理特别是工点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各个工点举步维艰,效益大不如前。有的工点人员跳槽,有的工点名存实亡,公社定的上交款都收不上来。此情况给党委汇报后,公社答复是暂时维持,自负盈亏。
到了87年,工点仅剩稷山的陈仁才,运城的杨银师,太原的薛金良。到90年,剩下稷山的陈仁才。经乡党委研究同意,91年把工程队的手续直接交给陈仁才变为个体,太阳建安工程队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工程队的十年,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下,搏击商海,当时是稷山县唯一运行时间最长的乡镇工程队。同时还友情帮助稷山县城建局在太原设立一个工点,都是义务帮忙;帮助勲重村在新绛县农机局搞了一个工程,并不时地到新绛工地指导管理。新绛农机局领导通过当时在工点搞事务的赵宗保,多次希望我留在他们局内工作,但我不能去。因为我是乡镇企业人员,如为了个人利益到新绛农机局,那是违反组织纪律的,乡镇党委恐怕也不会同意,我不能这样做。
在工程工作时,每年都要无数次往返各工点解决不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内外纠纷,如工点与甲方的争议,工点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工人对工点的意见,工点的财务规范要求,甚至贪污问题,工人偷盗问题,钱财失窃问题,拖欠工人工资问题等等,一系列麻烦事情的确是十分棘手,我也因此非常忙碌。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太原金良工地发生了一起工人死亡事故。这次事故本不应该发生,但因人情关系导致工点受到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死者是蔡村人,因夫妻矛盾生气,跑到太原工点找到同村在工点的人员,请求在工点上工,因为已是十一月份,工程接近收尾,准备放假。但他一再请求,说干上几天挣一点路费就回去,结果刚工作三天就从五楼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尽管如此,工地同志们还是送到医院抢救,工点给死者买了寿衣穿好,准备送回。
当时我刚从太原回到稷山,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处理后事。一方面通知家属,做苦口婆心的疏导,一方面买好棺材,通知太原工地连夜往回送。但死者村里不允许死者和棺材进村,同时死者家属软禁了前往通知的人。
我们把棺材停在柳沟坡上白家庄村南,我到县城南关等候。原预计晚上十二点以后死者就拉回来了,结果等了一夜都没回。那时也没有手机,联系十分不便。可以想见当时的着急、焦虑的心情多么无奈,更不用说天寒地冻、忍饥挨饿、七嘴八舌,局面很是困窘。一直到了第二天下午才回来。
为什么拖延如此长时间?说来也怪,当时的交通条件确实较差,为了顺利抵达,我们还专门找的太原司机,想着他对路线应该熟悉。可不知怎么回事,鬼使神差这个司机拉着死者在榆次城外一圈又一圈地转了一夜,天亮后才发现还没出榆次。结果车内汽油已经耗尽,车上还有四个人也都傻了眼。然后加了油吃了饭再次出发,这才回来。
总算到了,赶快把死者装进棺材,准备天黑时用平车拉进蔡村村。但小平车又被扣住了,商谈无果,拉车的人就说扣就扣吧,不让走你就先管饭,停几天都行。我只是个卖菜的,半路揽下这点送棺材的活,至于棺材里有没有人我也不知道。事情僵持住了,双方都不让步,最后家属提出要我出面谈判,经过多方协商,给了家属7000元,事态平息了,死者得以安息。但这件事教训极其深刻,安全工作大于天,必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干在实处,确保万无一失,一方平安。至今那个迷没有解开,就是拉死者的车为什么在榆次转了一夜出不了城?是司机迷路还是迷信中的死者作怪?
后
稷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