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养评估“加法与减法”之探究(一)
近来有机会听了不少学校所推选优秀教师介绍的各种带班经验。
在如何引导与形成班级良好的舆论、纪律、学风、人际交往方面,小学和初中班主任有种较为普遍的做法:班级日常管理评分制。
分值设计一般是扣分与加分两个维度。
这是七年级一份班级的《学生文明素养评估方案》(如下图):
于是,《班级日志》或者班级墙上就会有每位同学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如此记录(如下图):
听介绍时候,我心生疑惑,第三行那位同学怎么了,“素养分”起伏这么大,被扣分的那几周和正分那几周,学生经历了什么变化?
班主任们为什么纷纷这么做呢?恐怕这是班主任应对学校考核的带班方式。学校用满分扣分制考核各班级常规管理,用流动红旗等方式奖励先进班级。班级被扣分,那么班主任管理班级,就扣学生的日常行为分。可是,学校考核的是集体,班主任面对的是个人,归根到底考虑的是学生个人成长问题,这些分数只是表象反映。
也许,这还是一种“注重过程性管理”的思维,认为过程做好,“结果”也好了。可是不同教育观念导致不同管理行为。
关于学生违纪怎么办?想起一位老人家的经验介绍,魏书生老师。班规自然要有,班规是全班共识的成果、是管理条例的公开公示。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规定,违规学生要写《犯错误说明书》,500字、1000字不等。对,是“说明”,不是“检查”。处理方式一般还加劳动,擦窗户、拖地之类,脑体结合。
记得关于这“说明书”的案例,他处理学生纠纷,跟学生谈话之后,那位犯错的学生主动写了3000字的说明书。班级开新年联欢会,买了不少零食,班委们商议,联欢会前宣布,谁随地丢一个瓜子壳罚写100字说明书。另一位同学说,不行,这太轻了,要写就写1000字,规则的制定是让人不敢违反。结果,那天联欢会,愣是没找到要“犯错误写说明书”乱扔垃圾的同学。
说回“学生素养评分”制,老师们讲究人文精神。对应学生素养评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
如上图,不少小学有“小能人银行储蓄卡”之类,班规考核中的正分变成了“22条生财之道”。到了固定时间,以分值换奖品,徽章、作业免写卡、学习用品之类。
上图这位中学班主任是历史老师吧。个人晋级表、小组晋级表、班部委晋级表都是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制。怎么才晋级到109年前?后来呢?当下呢?每个人都在当下而生,晋级不了也穿越不回去啊。
还有其他学校的班主任采用学生素养对应军衔晋级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积分,从士兵、士官、尉官、校官可以一直晋级到将军(如上图)。学生如果还没毕业,已经晋级到将军,还能再往上晋级吗?学生成长过程中,会不会被“军衔”降级?
思想观念是非实体的存在,观念落到实践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质料。其实以上不管什么晋级方式,都是等级制的“趣味性”反映,对班风营造有一定影响。
班主任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研究怎样上课、怎样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怎样布置作业与批改作业等。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素养评估”之类做加法易,做减法难。如何让学生理解“自由”和“自律”的关系?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法对班主任和学生来说都是最节省精力的方法?
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任务依然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如何指导学生静下心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他自己的实际出发,拥有他自己的梦想,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途径,保持学习动力,踏踏实实,这可能应当是做法的初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