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写作】邓敏|《论语》微写作九
品质 语文 生活
【《论语》微作文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今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论语》中有许多警醒后人的名句,可以作为论点,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以作为引子,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
八佾篇第三·八佾舞于庭
——《论语》微写作九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微写作】
这段话是孔子针对季氏僭越循用天子礼乐的行为而发的感慨。
春秋末期,社会处于强烈的变革期,违背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周王室的地位不断被削弱,贵族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孔子对季氏这种典型破坏周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映出孔子性格鲜明的一面,同时他的预言也得到了后世印证。果然,季氏后来削弱鲁国权力,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鲁国,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用来规范人行为的,一个人如果不遵循规矩,将可能祸害他人,带坏风气。飘风起于青萍之上,祸患始于人心之变乱,风气变坏始于规矩被破坏,故孔子认为季氏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法则。”星空因其寥廓深邃让我们产生仰望和敬畏之情,道德法则因其庄严不可侵犯,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高二6班 王敬君)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翻译】
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各方诸侯,而天子才可以肃穆地进行主祭。’《雍》诗的这一句用到三家大堂上,有哪一点合适呢?”
【微写作】
礼乐在孔子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是国家秩序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远远超越单纯的娱乐和消遣之用。三家权臣僭用天子的礼乐,其用心昭然若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件事都有其适合的范围,懂得在什么场合干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是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门必修课。“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规矩是检视己身的最好利器,它犹如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自身,它犹如川堤之于船,大道之于人,循川而行则游速,沿路而行则不迷。我们在祭奠烈士时,面容庄重,要保持肃穆之意;在面对师长时,应该保持敬意,礼貌问好;在面对父母时,应该心怀感恩,懂得孝顺;出门在外,懂得每个地区的餐饮习俗、文化习惯,不要让不经意的小细节毁了自己的形象……
礼,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字,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秩序的体现,各守其礼,秩序才能维持,天下才可以安定。
(高二12班 邵思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怎么能做到位?做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欣赏音乐呢?”
【微写作】
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当人内心丰富了,表现在外自是气度不凡。同样的,当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仁爱品德时,礼乐也就养成了。仁爱是根本,礼乐是外在的表象,如同树木的枝叶与花朵。
礼仪是内心的标尺,也是规范行为的标准。《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是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华夏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音乐既能表达情感,也能反映情感。伯牙与钟子期便是如此,高山流水,以音辨之,千言万语尽在其中。对现代人而言,灵魂、气度,那些发自于内心的仁德,才应是被世人所看中的亘古不变的东西。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根本谈不上礼乐,一个人没有内涵修养,根本不配受到世人的赞誉。
(高二12班 刘雨辰)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
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微写作】
礼的根本,是由心而发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礼仪,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教育素养,应该是简单的、质朴的,并非华而不实。礼所需要的从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敬意。至于丧礼,它不同于一般的礼仪,它的主题是悼念,是表达对亲朋离去的哀思。如果极尽奢华,过分讲究排场,大肆铺张浪费,那就不好了;与丧礼的本意背道而驰。其实,朴素节俭就是礼,哀恸悲伤即是孝。礼制重在根本,而不是形式。
(高二12班 王佳琦)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
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微写作】
这句话说明,文明程度的重要性。
孔子倡导礼制,主张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中原地区已经有了较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长期以来诸夏之礼熏陶的结果。而蛮夷边鄙之地没有受到礼乐的教化,仍保留了原始的兽性,以至于蛮夷近鄙之地大大小小的部落常常发生冲突,战事不断,动荡不安。
中原地区的人民受礼乐的熏陶,一般情况下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即便没有君王,也能按照沿袭下来的一套完备的规矩去办事,所以总体上还算太平。但蛮夷边鄙之地人们身上残留的原始兽性会令他们因一片牧场、一块食物而大打出手,就算有了君主,他们的本性也很难一时发生改变。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德与礼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礼制的约束下人们的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高二6班 葛智铭)
栏目编辑:蔡兆霞
文字校对:吴中扬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