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庄战斗,八路副营长连犯三个错误,全连82名战士壮烈牺牲
1941年4月下旬,时任新四军3师8旅24团团长的胡继成接到上级命令,让他率部配合兄弟部队拨掉日伪军设在凤谷村和西青沟的两处据点。为保证战斗顺利进行,胡继成命令1营2连执行游动警戒任务,监视涟水、淮安和淮阴一带日伪军的动向。2连下辖3个排,共82人,其中不少人都是红军时期的骨干,有着很强的战斗力。
4月23日傍晚,2连在副营长巩殿坤的率领下进入大胡庄,在这里休整了近3天时间。26日凌晨,日伪军600多人从涟水城出动,直扑大胡庄。哨兵发现敌情后立即鸣枪示警,战斗随即打响。在兵力和武器装备远不如敌人的情况下,2连依然血战了7个小时,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毙敌150多人。
久攻不下,丧心病狂的日寇开始向我军阵地疯狂发射毒气弹。最终2连除战士刘本成因重伤昏迷侥幸生还外,其他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胡庄82烈士。这次战斗之所以打得如此悲壮,除了日寇兵力和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之外,副营长巩殿坤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正是因为他连犯的三个错误,最终把2连带入了绝境。
错误一:心存侥幸,不听上级命令,在大胡庄休整了3天。2连从团部出发前,团长胡继成特意叮嘱巩殿坤副营长说:“你们游动警戒一定不要在一个地方久驻,过一天就要转移一下。”为什么要如此交代呢?因为当时日寇在苏北的势力很大,他们经常派出情报人员和汉奸来刺探我军的行动,不少村子里都有或明或暗的汉奸在活动。
如果部队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走漏消息,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遭到敌人的偷袭或攻击。部队出发后的前几天,巩副营长切实执行了胡继成的命令,每个村都是住一天就走,因此平安无事。但进入大胡庄后,他却心存侥幸,认为依然会平安无事,因此在这里休整了3天,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
错误二:麻痹大意,没有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汉奸从容向鬼子告密。2连进驻大胡庄后,没有封锁消息,也没有对一些可疑人员进行严格控制,仍由村民自由出入。结果村中的两个汉奸胡明根和胡夕荣乘机摸清了2连的人数和武器装备等重要情报,随后连夜赶到涟水城向鬼子告了密,日寇紧急出动,将2连包围。
汉奸之所以能顺利出村,巩副营长应承担重要责任,正是因为他的疏于防范,敌人才有了可乘之机。黄逸峰和戴为然的抗联部队当年在苏北海安凤山寺一带活动时,为防止汉奸告密,就采取严密封锁的方法,人员只准进不准出,并对进入村子的小商小贩加以阻留,等部队转移后才放行并赔偿他们的损失。如果巩副营长进驻大胡庄后也能这样做,汉奸就出不了村,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错误三:拒绝部下突围建议,不顾实际情况和日寇死拼。包围大胡庄的敌人,除了200多个日寇外,还有400多名伪军,而我方战斗人员只有80多人,敌人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再看武器装备,2连虽是24团的主力连,但这次执行的任务不是主动寻找战机,而是轻装活动,监视敌人的动向。因此在武器配备上,2连只携带了两挺轻机枪,每个战士持老套筒步枪并配有刺刀一把、手榴弹4枚,子弹也不充足。
而日伪军却是有备而来,不仅配有轻重机枪,还有掷弹筒和小钢炮。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突围是最好的选择。战斗刚打响时,敌人对大胡庄周边情况还不完全熟悉,尚未形成合围。三排长曾向巩副营长紧急请求组织突围,但遭到拒绝,2连也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时机。这个英勇的红军连队,从凌晨4点一直和敌人血战到了中午11点,共打退敌人5次冲锋,毙敌150多人。最后恼羞成怒的日寇使用了毒气弹,才攻进了村子。
战斗的最后时刻,身负重伤的巩副营长被日寇包围,他倚着一面土墙不断向敌人射击,最后中弹牺牲,年仅23岁。两个向日寇告密的汉奸胡明根和胡夕荣,解放后被政府查清,在淮安苏嘴镇将他们枪决,结束了他们可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