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日嘎斯太游记
本文作者:甫斯琴
今天(8月20日)是绥中纪念馆开馆仪式之日,特推出此文以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姑夫年幼时生活在巴日嘎斯太,他对我讲过很多关于巴日嘎斯太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他对我说:“想要了解抗战时期八路军是如何穿上军衣和盖上棉被的,就应该去巴日嘎斯太往北三里多的小梅力图村,沿着村边那条小路往山谷里走,去寻找悬在半山崖的那个山洞。那个年代,整个华北绥中地区八路军的军衣和棉被就是在那个山洞里生产出来的。”我说:“噢!”于是,我从四子王旗跑到察右中旗,约上几个同窗发小,一起去寻找那个山洞。
巴日嘎斯太是蒙语,译成汉语是“转山子”,位于今天的察右中旗乌兰苏木巴日嘎斯太嘎查。早晨从察右中旗驱车出发,一路向西,沿途领略了黄花沟夏季草原最美的风光,在行至35公里处向北拐上一条小柏油路,经过一个村庄后,道路两旁便是绿树成荫,遮挡了夏日火辣耀眼的阳光,凉爽的风从车窗外吹进来,听着抒情的老歌,浪漫与惬意倍增。在这个铄石流金的季节里,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如此舒爽怡人的感觉。张目搜寻夏季的主题色彩呈现出来的那醉人的绿意,道路两旁杂花生树,百鸟穿林,如此鲜活生动的景致,却给内心带来少有的安宁与夷悦。我曾经常想,穿着时几乎从来不选择绿色的服装,总是错误地认为绿色是一种非常俗气的颜色,很难驾驭。后来慢慢发现,大自然最美的色彩却偏偏是绿色的,这就证明绿色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且最大气的一种颜色,人类难以驾驭,恰恰是人类难以与大自然无法媲美的原由,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花海
在我的思索中,车子穿过了林荫道,明媚的阳光又重现时,路旁蓦然呈现出一大片模样开得像薰衣草那样的粉色花海,同窗告诉我这种花叫紫花苜蓿。耀眼的粉色连绵地遮盖了绿色,让人沉醉在无法自拔的欢欣与喜悦中!在忘我的陶醉中,就看到路边一座比较大型的红色建筑物,这便是巴日嘎斯太绥中抗战纪念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曾数次经过这里,看到这座纪念馆一直在修建中,这次专程而来,却发现门锁着,心里难免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三百多年的古榆树
在纪念馆门前展眼望去,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清澈小河把整个村庄一分为二,河岸两边居住的人家院墙一律是白色的,都镶嵌着朱漆大门,村庄里鲜少看到人影,显得整个村庄整洁而宁静。我们看到小河对岸的山麓下有几颗用铁栅栏围起来的参天古木,就忍不住淌过河去观看,走近才发现那是榆树,最古老的那颗已经有324年“高龄”,它参天的枝繁叶茂,依然证明它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生命力。山麓右边是一片茂盛的榆树林,那些粗壮的树木,同样也是年代久远的见证,在树林里徘徊了许久也走不到头,但树林里的鸟语花香和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流连忘返。此前从未想到,巴日嘎斯太嘎查,竟是一片琅嬛福地。
巴日嘎斯太风光
又驱车从村中往北走了一段难以行驶的土路,果真看到一个小村庄。路北是村,站在村边放眼望去,路南的山坡上是一望无际葱茏茂密的天然白桦林,真是一副天开图画。车行至这里就不能再往前走了,前面就是那条通往被服厂的山谷。我们几个下车开始徒步行走,边走边跟一个羊倌确认山洞在山谷北面的向阳处,然后就在南面的山麓下开阔处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小梅力图红色革命遗址”的字样,我们就顺着山谷往里走。越走越见两面的山连绵不绝,岩崖崒嵂。时近中午,天越来越热,幸好南面的山上长满了桦树,走在树荫下,遮挡了正午火辣的阳光。山谷里鸟儿啁啾,彩蝶翻飞,山花烂漫,虽说疲惫,也充满了纯真的童趣。
被服厂洞口
走了好一段山路,几个腿快的男同学在前面发现了山洞,就向落在后面的我们大声呼喊,于是我们兴奋地加快了脚步,终于看到了悬在半山腰上的洞口。站在对面的树荫下远观那座山,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山,没有相当好的腿脚和体力是爬不上去的。于是我们就惊讶,当年的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何其艰难地把制作军衣和棉被的材料运上去,又怎样把成品运下来的?几位体力强壮的男同学决定斗胆一试,爬上去一睹山洞真容,我们只能在对面的树荫下坐等观看。大约等了近一小时,才看到几位同学揪着树枝和草丛从陡峭的山崖上缓缓爬下来,走近我们时,已是大汗淋漓疲惫不堪,让人既感动又怜惜。我们坐在树下看他们用手机拍下山洞里的照片和视频,八十载的岁月变迁,已让这个曾经能供30多人同时工作和生活的山洞坍塌了许多,如今已经丝毫看不出它当年的一丝痕迹。
王来生老人
随后我们又沿着山谷往出走,在村口见到一位坐在门前乘凉的老人,就与他打听抗战时期关于山洞的传说。我们还真问对了人,这位叫王来生的老人对我们说,现在这个村叫小梅力图,在抗战时期这个村没有固定的村名,因为怕被日本人发现,所以经常改换村名。曾经叫过白道梁、牛房子、大北沟、小泉羊坡等等。他还对我们说这就是当年著名的革命先烈王银万生活的地方,还对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王银万在抗战中的英雄事迹。他说,在王银万的带领下,当年住在这个村里的老百姓为了保证八路军能定时穿上军衣和盖上棉被,村民们每天都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为八路军的工作人员送水送饭,站岗放哨,家家户户都藏匿着制作军衣和棉被用的材料。成品后的军衣和棉被需要往外运送时,他们就用自家的骡马从陡峭的山洞口驮上物品,再从不同的小路往山下运输,绝对杜绝踩踏出路,以免时间久了被日本人发现此地有人经常出没。王来生老人还说:“即使被发现,那些八路军的工作人员也不怕,因为洞口都埋上了地雷,一旦日本人真的打进来,他们随时都准备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听了这位老人的讲述,不禁让人唏嘘咋舌,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所干的事,是今天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如今站在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上,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些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们用骡马驮着厚重的物资,轻盈的脚步声和远去的銮铃声依然回响在如今空旷的山谷里......
从小梅力图返回,已近下午三点,我们赶紧找了一家饭店,坐下来吃饭休息,虽说是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但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谈笑间还觉意犹未尽,于是约好下周带上帐篷和炊具再去巴日嘎斯太嘎查野炊游玩。
纪念馆中陈列的八路军军衣和军帽
又一个明媚的周日,几个从外地赶回来避暑的同学也加入到我们野炊的阵容里,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从察右中旗出发,直奔巴日嘎斯太。这一次过去,纪念馆的门是开着的,大家都兴冲冲地涌进去参观。里面陈列着抗战中八路军所穿的军服、鞋帽、生活用品,以及枪械等物品。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巴日嘎斯太在抗战中的经过和当年绥中地委的重要领导,以及蒙汉人民共同抗日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烈的遗照。通过参观,我们详细了解到巴日嘎斯太是中共领导的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地处当时绥中地委的核心区,是蒙汉人民共同抗日的革命根据地,在整个大青山抗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抗战胜利做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些,并且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了后辈儿孙能过上太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所做过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从中懂得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含哺鼓腹的美好生活。
野餐
巴日嘎斯太是个宁静的村庄,我们的到来和我们带来的喧嚣丝毫没有引起村民们的注意。参观完纪念馆,大家就在河边的那片空地上开始忙乎着搭帐篷,摆桌凳,用石头架起铁锅和茶壶,煮上手把肉,熬上奶茶,再点燃烤箱,把我们头天串好的羊肉串烤上,香喷喷的烤肉味就弥漫开来。待手把肉出锅,再把土豆和从黄花沟采来的野生蘑菇放进羊肉汤里,同学们围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把酒欢歌,尽情玩乐。那时,时间仿佛凝固了,不管时日过去多久,总是无法从那种不言而喻的快活中走不出来,也忘不掉。记得那天直热闹到金乌开始西坠,血色般地染红了巴日嘎斯太的房屋河流、山川树木,大家才开始趁着天黑前拆卸帐篷,洗涮炊具,收拾垃圾。从巴日嘎斯太离开时,似乎没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其实存在本身就是这样,只要留在心里的印迹是不可磨灭的,就证明它是永恒的。
村里的那条河
巴日嘎斯太夏日的晚风拂面,徐徐清凉,我们乘兴而归,心里是满满的温馨与快乐。想来,这个夏季又没白过!